
今年6月,广州市消委会在微信公众号开展了“广州市居民体重管理消费”有奖问卷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1740份。主办方通过对问卷数据深入研究,撰写了《广州市居民体重管理消费调查报告》,揭开体重管理的“成功密码”和“隐形陷阱”。
报告显示,中青年、中等收入参与者最积极;超七成参与者月消费500元以下;中短期+自主管理的消费模式最受青睐;中高强度有氧、低强度舒缓运动最受青睐;体重管理最大痛点是时间不足;科学饮食指导是迫切需求;市场痛点在于专业性与效果受质疑;改善建议中增加公共健身设施最突出。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 通讯员穗消宣
中青年、中等收入参与者最积极
调查结果显示,中青年、中等收入参与者最积极。参与者在性别比例上各占50%;26—35岁人群是参与调查的主力军(44%),其次是18—25岁(33%)、36—45岁(16%)群体。从收入看,月收入(生活费)在3001—8000元的中等收入参与者占比最多(67%),该群体对体重管理的关注度较高。
超七成参与者月消费500元以下,消费风格稳健。在体重管理消费投入上,44%的参与者月消费为201—500元,27%的参与者月消费在200元以下;主要消费项目集中在健身器材/运动装备(51%)和健康食品/代餐(48%)等日常消费品类,而在健身房/私教课程(25%)、营养师/医生费用(17%)和健康体检/体脂检测(18%)等专业服务项目上消费占比较低。这一消费结构反映出参与者更倾向于自主管理体重,在专业服务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保守,相关市场的培育和消费潜力仍有提升空间。
中短期+自主管理模式最受青睐
在时间投入上,中短期+自主管理模式最受青睐,参与者倾向于中短期体重管理,时长集中在1—3个月(33%)和3—6个月(28%)。在实施方式上,最受欢迎的是自行运动锻炼(67%)、饮食控制(65%)等自主管理模式,其次是服用减肥/增重产品(33%)、参加健身课程/训练营(25%),仅9%的参与者表示会寻求专业营养师或医生的帮助。
在运动方式上,中高强度有氧和低强度舒缓运动更受青睐。跑步、游泳等中高强度有氧运动(63%)最受欢迎;快走、瑜伽、普拉提等低强度舒缓型运动获得58%的参与者认可。
时间不足成为体重管理的首要难题,52%的参与者将时间不足列为体重管理的主要困难,凸显快节奏生活对健康管理时间的挤压;难以坚持以49%的占比位居第二,反映出持续性不足的普遍问题;消费成本过高和缺乏专业指导并列为第三大难题,均占42%。
在体重管理服务需求方面,科学饮食指导是参与者最为迫切的需求,占比达59%;其次是公益性健身课程和社区健康顾问服务,均占48%;消费补贴政策支持则以43%的占比位列第三。这一需求分布反映出参与者对兼具专业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的体重管理服务的普遍期待。
体重管理产品/服务的专业性与效果问题最为突出,47%的参与者认为广州市面上的体重管理产品或服务“不专业”,同样有47%的参与者反映使用后“效果不明显”。此外,35%的参与者认为现有产品和服务“个性化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27%的参与者认为产品和服务价格过高;23%的参与者认为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效果被夸大。
在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改进建议中,58%的参与者呼吁增加公共健身设施,以提升市民日常锻炼的便利性;56%的参与者希望能提供专业指导资源;44%的参与者建议加强价格监督;另有43%的参与者希望加大力度打击虚假宣传。
建议加快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办法
针对广州市体重管理产品或服务存在的问题,参与者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例如,建议在社区医院建立体重管理健康档案,提供家门口的精准长效服务;增加体重管理门诊医保补贴,推广科学体重管理服务;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同时,参与者认为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建议加快出台体育、餐饮、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的预付式消费管理办法,规范预付款资金的收取和使用,从源头遏制经营者携款跑路的风险;加大对减肥类食品、代餐产品以及健身房、减肥中心、运动场所等机构的抽查力度,并定期向社会公示;加大打击虚假宣传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参与者普遍希望得到政策优化支持,建议搭建健身服务综合平台,整合健身房、医疗等资源,提供一站式查询、订阅等服务;推出健身消费券,支持市民购买健身课程或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