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由AI生成。

书店里两个孩子正在玩游戏。

调研报告显示,64.4%未成年人主要以玩手游作为娱乐方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除署名外)
深圳的黄女士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暑假刚开启十多天,她和上初一的儿子就围绕玩游戏的问题“交锋”了好几个回合。如今,困扰众多家庭的“游戏大战”,在游戏平台的介入下,有了明确的规则——每周仅三晚、每晚仅一小时。2025年暑假,随着腾讯、网易等主流游戏平台公布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被严格限制,这一举措也被大众形象地称为游戏“限玩令”。
“限玩令”的实施,让家长们如释重负。然而,记者在深入走访中发现,“限玩令”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游戏平台每天都在与“对手”展开一场场网络攻防战。那么,究竟是谁在不断挑战防沉迷系统呢?是精彩纷呈的游戏本身,是缺乏自律的孩子,还是处于矛盾心态的家长,抑或是其他因素?
时长“交锋”:平台唱“黑脸”,家长唱“红脸”
把时针拨回到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也被称作“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首次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消费行为进行严格限制。游戏工委发布的《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数据显示,防沉迷新规实施后,约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间被控制在3小时以内,超80%的未成年人月均充值低于30元。
今年7月15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国内主要游戏平台也相继发布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腾讯游戏旗下的诸多热门游戏,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仅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的游戏服务。网易游戏旗下《梦幻西游》《阴阳师》等游戏,在暑假期间同样也杜绝未成年人在非规定时间登录游戏。
毋庸置疑,防沉迷系统最初的目标是针对未成年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后,新的问题出现了——部分家长成了这套系统的“漏洞”。
《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现状调研报告(2024)》(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显示,73.8%的家长知晓自己的孩子曾有过使用成年人账号。在孩子使用成年人账号的情况中,81.6%得到了家长允许,而家长允许的原因,占比最高的是近半数家长把绕过防沉迷“作为奖励”。也就是说,一些家长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选择妥协,将手机和账号借给孩子玩,从而使孩子成功避开了“防沉迷”的限制。
腾讯成长守护高级产品经理陈丹妮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我们的调研,很多家长希望平台能扮演‘黑脸’的角色,由平台告知孩子游戏时间结束,要被强制下线。这样家长就能在后面充当‘红脸’,去解决后续问题。”游戏平台替家长冲锋在前,已成为家长处理亲子“游戏大战”的一种现实需求。在孩子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的情况下,单纯的“限玩”已无法满足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的实际需求。
技术升级:家长监管更加灵活
对于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这一难题,游戏平台纷纷亮出技术武器。据网易的公告,家长可通过“网易未成年人护航平台”绑定孩子账号,实时查看游戏时长及消费记录,并适时使用“一键禁玩”“一键禁充”功能,并强调将通过人脸识别等AI技术手段强化实名验证,防范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绕过限制。
腾讯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两项创新功能——“游戏临时开关”和“家长自助下发人脸识别”,为家长提供更灵活的管控手段,防止孩子借用家长身份突破“限玩令”。
据介绍,“游戏临时开关”功能,允许家长临时设置单次账号游戏时长,满足家长的临时需求,确保游戏行为的管理灵活可控。“家长自助下发人脸识别”功能,则是为了满足部分家长希望悄悄管控自己名下游戏账号而不被孩子知道的情景。此举为家长提供了更加隐蔽的管控方式:家长验证身份后,可给自己名下游戏账号自助使用“人脸券”,系统将以平台名义弹出人脸识别。
“我们希望这种方式既能将孩子拦在游戏之外,又能有效避免亲子正面冲突。”陈丹妮这样告诉记者。
灰色地带:“租号”生意带来隐秘攻防战
陈丹妮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我们收到一个网友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的频繁投诉和辱骂,他声称未成年防沉迷系统‘误伤’了他的账号,言语十分恶劣。我们在后台核实后发现,这个账号一周内在13个不同的城市进行了登录。”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网友”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条黑灰产业链,该游戏账号符合典型的出租账号特征。
有的孩子为了绕过防沉迷系统玩游戏,会去租用成年人的游戏账号,这就诞生了一条黑灰产业链。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可以看到明码标价的租号、代练服务,客服公然承诺“不会刷脸验证”,还有所谓“异地过人脸”等一些隐蔽手法。当这些黑灰产业链加入对抗防沉迷系统,这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攻防战,也已从简单的技术限制演变为平台与黑灰产业链的对抗。
面对黑灰产业链的挑战,技术创新成为加固网络防线的关键。比如腾讯推出的“人脸识别炸弹锁”技术,会建立风险账号库,对疑似租借账号强制触发人脸识别,并将验证倒计时缩短至3分钟,未完成验证则账号将被锁定。
结语:“防沉迷”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游戏平台不可能顺着网线爬到孩子家里去不让孩子玩游戏。”在采访中,陈丹妮坦言,“所以防沉迷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绝大多数绕过防沉迷的行为,往往与家庭监管缺位直接相关,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起有效沟通和积极引导,才是防沉迷治理能否落地的关键。据透露,腾讯下一步会利用AI技术构建更符合家长行为逻辑的操作方案,让家长更容易掌握这些防沉迷工具,共同推进防沉迷治理落地。
当周五晚上8点的游戏开放时间到来,孩子们登录账号享受属于自己的60分钟。而在其余时间里,生活的精彩正在游戏之外展开——这才是“限玩令”攻防战的终极目标。
记者手记
今年,“限玩令”这个词如装着旧酒的新瓶,再次让“未成年人防沉迷”这个老话题刷了一波存在感。原本,记者初衷是了解“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这些年的变化,但在采访时,记者发现“谁在背刺防沉迷系统”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从表面上看,防沉迷系统的目标对象是未成年人。实际上,系统隐藏最深的对手是灰色产业链,一直在变着法子寻找系统的漏洞。但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打压下,这些灰色产业链已经开始日薄西山了。
那么,系统最难缠的对手是谁?也许这个答案是“家长”。一方面,他们是防沉迷系统的坚定支持者,急切地盼望着系统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在软磨硬泡下,成为孩子绕过防沉迷限制的“神助攻”。其中的矛盾,让人扼腕。
技术只是战场上的一种武器,而决定战争走向的从来都是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积极引导,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不过知易行难,所以才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
真心希望,当那个准时弹出的下线提醒出现时,它不再是孩子们眼中的“扫兴者”,而是能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开启游戏之外精彩世界的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