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港澳台侨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开营。该研习营由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暨南大学文学院、天河区政协、天河区委统战部协办。来自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海外的36名在穗大学生参加。
该研习营是市社会主义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统战部“抓亮点、树品牌、走前列”工作要求的具体举措,是市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在穗港澳台侨大学生主体班,旨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拓展联系交流平台载体,持续加强港澳台侨青年人才培养,吸引更多港澳台侨青年来穗创新创业。
感受发展脉动
为精准掌握港澳台侨大学生的文化研习需求,市社会主义学院前期专门组织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文化研习营参与热情最高,岭南文化活态传承创新路线与饮食文化分享活动最受欢迎。此外,受访大学生注重体验感与互动性,对活动的参与感与实践性怀有较高期望。针对这些特点,研习营聚焦学员人生与就业中的痛点需求,设置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和交流研讨,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4日上午,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庞滔从先民开拓珠三角的历史视角切入,以《历史与文化视野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题开讲。“粤语、粤剧其实都是南北交汇与东西方融合的经典案例。”庞滔感慨道,粤港澳三地的人们越是开放包容,越是爱国。这是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一个缩影。通过梳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线索、剖析粤剧与港产片等文化现象,讲座生动呈现了粤港澳三地在独特境遇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坚韧守持,深入回顾了其在历次中西文化碰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当晚,结合烹饪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实践,广东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麦泉生向学员们系统阐释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并介绍了粤菜技艺与节气养生、中国茶文化与非遗传承等知识,深受学员好评。
15日,学员们深入广汽集团,近距离、全流程观摩汽车“智造”,在科技体验与文化感悟中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广汽作为大湾区重要的龙头企业,其发展布局充分体现了大湾区产业协同、资源整合的优势。从核心技术研发到智能生产系统,学员们亲身感受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真切体验大湾区企业的活力与潜力,更加深了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理解,增强了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认知。与此同时,广汽所展现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学员们增进了对企业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为青年精准赋能
14日下午,围绕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研习营邀请三位资深创业者与学员们展开交流分享。针对选择创业还是打工、如何跨专业就业、怎样避免被AI取代等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三位创业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体会与建议。
以《发挥“港澳台身份+”优势 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为题,广东港澳青年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杨晓欣作为香港代表,引导学员们清晰认识自身定位与独特价值,用好“港澳台身份+”策略,为赢得未来的差异化竞争做好准备。通过创业实践的经历,杨晓欣展示了如何利用对粤港两地规则与市场的深刻理解,在专业领域创造独特价值、解决跨境难题。她建议学员们更多关注粤港澳三地政策差异、商业习惯与沟通方式,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稀缺的“桥梁型人才”。同时,她鼓励学员们积极投身大湾区,把这里作为青年发展的首选之地和最佳舞台。
来自澳门的TCDI创思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董事长覃思从“一个穷孩子的奋斗史”切入,向学员们展示了一段通过创业撬动丰盛人生的心路历程。作为逐梦大湾区的一位拓荒者,覃思致力于把建筑设计转化为人文湾区融合发展的桥梁。他深有感触地告诉学员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把家庭和事业挑起来。”
“折腾是青春的勋章,敢做才有答案!”广州暨语美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思妍以此总结自己的创业体会。“空想,尤其是停留在‘想得很美’的阶段,往往是最大的陷阱。它会无限放大困难,模糊真正的路径。”刘思妍告诉学员们,在“做”的路上,九成九是挫折、迷茫,甚至是自我怀疑。坚持,才是真正的考验。她进一步为学员们给出建议,可以把大目标拆成可执行、可衡量的小步骤,把持续的成就感作为续航的燃料;可以建立支持系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导师或社群。 (文/杨博、曹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