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文明风尚 编织绿色全运画卷

广州加大力度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动员
广州日报 2025年07月21日 全杰

  垃圾分类研学活动举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通讯员成广聚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 通讯员成广聚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州开幕。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城市文明的巡礼,广州正倾力打造史上首个“碳中和全运会”。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将让比赛场馆成为分类课堂,接待酒店变身环保驿站,参赛选手化身绿色使者,赛场观众争当文明先锋,通过“场馆说分类、酒店话分类、选手谈分类、观众讲分类”的立体传播,让绿色理念浸润群众心田。

  齐齐源头减量 共筑绿色未来

  “当全运火炬首次在粤港澳三地传递,广州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交出一份‘绿意盎然’的答卷。”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是全运的底色,是广州的基因,更是新时代赋予湾区的使命。从场馆建设的一砖一瓦,到赛事运营的一纸一杯,我们正以‘绣花功夫’织就绿色全运画卷。”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探索者,广州始终以“绣花功夫”精耕细作,连续多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考核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我们积极落实源头减量,让绿色低碳生活更加彰显,加强资源化利用宣传,让更多社会主体认识到,减少资源浪费是关键。”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持续优化整合社区回收网点、大件垃圾拆解场站和专业化分拣中心,积极创新推广“互联网+回收”“以车代库”移动回收、“AI智能”回收箱等多元化回收模式,让“线上便捷预约、线下精准投放、专业高效分拣”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共同书写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优良的循环生态,离不开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和源头减量的共同推进。目前,广州正在源头减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广可循环物资替代一次性用品。深入推进教育、医疗、酒店、邮政等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专项行动。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从深化“两网融合”到创新“互联网+回收”,做到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让资源回收利用成为市民习惯。

  目前,广州星级酒店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牙刷、梳子、剃须刀、鞋擦、浴擦、指甲锉)一次性用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9月1日起,全市星级酒店内的餐饮场所扩大使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餐具,科学合理安排服务菜单、流程和餐台数量,引导顾客理性订餐、合理消费。

  在十五运会期间,赛事保障物资寄递优先使用可循环包装,提升包装循环使用效率。广州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邮政快递网点超5000个,让绿色理念贯穿寄递行业第一线。”

  “我们每年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巩固垃圾分类知识、提升节约资源意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行垃圾分类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在全市范围形成垃圾分类新风尚的同时,广州还特别注重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让绿色全运之风吹进广州乡村田间每一个角落。

  据悉,目前广州市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水平。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目前实行“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以先行示范创建带动全域整体提升,分批创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打造黄埔区迳下村、花都区竹洞村、从化区西和村、增城区濠迳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垃圾分类示范点,探索形成“厨余垃圾不出村”“云村码+公交式收运”“源头分类减量+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广州市还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收运处理保障水平,根据农村人口分布,科学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试点建设一批智能化、环保型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近就地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分类处理效率。同时,以农村、城中村为治理单元,持续巩固并拓展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按照“一村一点(收集点)、一镇一站(压缩站)、一区一场(处理厂)”模式,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涌现出一批以“白云经验”“会江模式”为代表的优秀经验成果。

  广州城管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广州城管将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助力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

  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为绿色全运增添光彩

  盛会即将举行,广州也在加大力度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动员,发动全民参与,覆盖街镇、社区、校园、门店、家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传播垃圾分类意义,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为绿色全运增添光彩。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进机关单位、进社区、进校园、开放体验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加大对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店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力度,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全市11区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百街千社万店”宣传活动,深入小区、家庭、门店同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

  在越秀区,围绕“践行源头减量 共享低碳生活”主题,通过经验分享、倡议发布、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现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创新实践。

  在海珠区,通过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特别是举行生活垃圾分类体验日活动,邀请积极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宣传等活动的志愿者、社会监督员,以及在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从业人员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研学活动。

  在白云区,突出社区与家庭联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和村的万余户家庭及商铺,通过派发宣传单、“一对一”讲解、推广使用可再利用产品,以“小家带大家”模式推动低碳生活方式落地。

  在花都区,10个镇(街)同步采取进公园、进社区、进酒店、进机关形式,多维度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持续深化区、街镇、社区、乡村四级宣教体系,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转化为“新日常”。

  在番禺区,在火烧岗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及专业讲解等形式,加深居民对垃圾分类在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中重要性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在从化区,依托分类驿站创新源头减量宣传,构建“驿站阵地+青年志愿者”模式。在志愿驿站设置分类游戏,以“边玩边学”形式普及可循环购物袋使用、茶叶渣堆肥等减量技巧;开设“减量小课堂”解答大件物品处理难题,同步发放环保袋等实用奖品,推动居民从“知分类”转向“会减量”。

  另外,荔湾区大力开展全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走在全市前列;天河区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垃圾收运站点的建设品质大幅提升;黄埔区大力推进箱房式投放点建设,投放环境不断优化;南沙区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深入各家各户开展政策宣讲、桶边引导,影响带动身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增城区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对积极分类的村民给予表扬,切实提升村民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广州日报广州文明导报A8垃圾分类文明风尚 编织绿色全运画卷 全杰2025-07-21 2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