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编物件成为公共空间艺术品。

民间竹编手艺人。
坐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两块“金字招牌”的佛山市顺德区碧江村,正将创新、年轻的艺术表达,融入岭南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民间手艺人和传承技艺被“看见”、被传承。
7月19日,“2025民艺节·碧江”活动在该村拉开帷幕,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实践成果,呈现民间艺术的魅力,展望民间艺术的未来价值。据悉,为探路人文经济学的本地实践,北滘镇将在碧江村村心涌沿线构建“金楼文化艺术街区”。该街区将联合公益组织、学者、高校、艺术家、设计师、主理人等各方资源,以艺术激活古村魅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通讯员周琼
跨界:民间手艺人参与艺术展
此前,深耕本土文化传承的榕树头基金会,以手连手乡村民艺促进中心为平台,三年多来持续推动顺德民艺的传承发展。适逢手连手乡村民艺促进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榕树头基金会联合北滘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碧江社区居委会、德云居举办“2025民艺节·碧江”活动,借此回顾民间艺术的实践成果,呈现民间艺术的魅力,展望民间艺术的未来价值。
据悉,本次活动通过“圩”“墟”等形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艺术。19组民艺、8组茶咖、8组船上农品、42组村民摊位一起亮相。
活动现场,一批民间艺术通过创新,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展品,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例如,来自顺德本地的民间手艺人——竹编手艺人梁炜军、黄骚仔,历时2个月共同完成首个落地碧江的民艺公共艺术作品“树生”,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此次“民艺节”上的亮点展品。
竹箩、竹筐、竹筛、竹簸箕、竹凳子、鱼篓、虾笼……这些竹编制品以其耐用、轻便、精巧,成为顺德家家户户的“标配”。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竹编器物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但在一批年轻艺术家的帮助下,传统手艺人再一次将这些竹编器物进行了艺术创新,这些竹编作品高挂在村中的大榕树下,“摇身一变”成为一件凸显岭南文化的公共艺术展品,这种创新成功为这些“困在时光中”的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现场,不少作品由艺术家、手艺人与本地村民共同创作,且结合本土场景构建而成的公共空间,将成为手连手乡村民艺促进中心对顺德民艺的一份献礼,也是一份美好的祝愿。
记者了解到,当前,碧江是顺德区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两个国家级称号的古村,并于2023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名村示范案例,文化底子非常深厚。
当前,顺德区提出了“以文促产,以文兴城”的城市发展战略,探路人文经济学在地化发展。碧江村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评选,其核心标准是“保持本地生活的原真性”,在保护与传承、文化创新、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找到国际典型的乡村案例,碧江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前,碧江有国字号牌子、有全球性思维、有开放包容,也有活力创新,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质条件。“希望此次活动,能为碧江找到‘人文经济学’在地化发展的一把钥匙。”该负责人说。
关注:北滘将建“金楼文化艺术街区”
如今,顺德探路“人文经济学”发展有了新载体。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制造业大镇”北滘将在碧江村村心涌沿线构建“金楼文化艺术街区”。该街区将联合公益组织、学者、高校、艺术家、设计师、主理人等各方资源,共同以艺术激活古村魅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形成村心涌岭南水乡文化复兴主轴,以及北侧大照壁片的传统历史文化核、南侧九龙入洞片的当代生活文化核,推动“一轴两核”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服务等交融,并逐渐成为内容整合化、品牌形象化、服务体系化的碧江古村文旅中心。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金楼文化艺术街区”是建构在碧江历史传统的脉络接续和文化积淀上,以人文为根基、以艺术为引领、以公益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吸纳多元主体、彼此赋能,在学术高度和实践深度上探索“传统的未来性、本土的世界性”的碧江模式。
该街区将以政府为引领,形成“乡村本体—公益载体—运营主体”共建融合平台,凝聚高校、学者、艺术家、手艺人、设计师、青年人、品牌主理人、媒体等各方资源,构建文化艺术共建共享社区。同时,通过民间手工艺这一具有传统性、集体性、原创性、未来性的活态文化为内核驱动,推动手艺人集合、设计师结对、主理人共享、村民共同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该计划首期将重点推动“民艺双百计划”“碧江百名主理人计划”(“三百计划”)。据介绍,目前,顺德积累了丰富的民艺成果,挖掘和合作了150多位本土民间手艺人。
此外,作为设计创新载体,广东工业设计城有诸多的企业、人才资源。届时,“三百计划”将借助设计师和手艺人汇聚、产业链完善、品牌形象鲜明的特点,推动设计+民艺、设计+艺术、设计+文创,同时以碧江水乡魅力、人文风情、艺术文化气质不断吸引设计师驻留,让“设计+”逐渐形成“设计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