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迁新居。

村民们在布置新家。

屋顶与光伏板一体化,达到建筑美学与绿色能源的统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何俊铿、凌溢、邓斌
七月的晨风,拂过广东韶关始兴顿岗镇周所村崭新的柏油路,也掀开了村民们生活的新篇章。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新式民居,与岸边亭亭如盖的百年古榕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岭南山水画。
昨日,在墨江河畔,广东省首个“农村未来社区”——周所村未来社区,56户村民代表接过象征新生活的钥匙,标志着广东省首个“农村未来社区”项目正式迎来首批住户。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乔迁之喜,更是一场深刻的南粤乡村变革实验。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金钥匙”,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航向标”,这个地处粤北欠发达地区的小县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一个“空间重构、产业重塑、生活重塑”的“始兴样本”。
一把“新钥匙”的改变:
从“蜗居”到“诗居”
连日来,锣鼓声、鞭炮声与货车卸货的热闹场景,在顿岗镇周所村的墨江畔交织成一曲欢腾的交响。在一辆满载家具的货车旁,村民姚湖南正小心翼翼地指挥着搬家工人将一张历经岁月沧桑的红木餐桌抬进窗明几净的新家。这件沉甸甸的老物件,仿佛一个历史性的坐标,一头连接着公路边的喧嚣过往,另一头则稳稳地落在了这片依水而建的诗意新生活里。
这场改变,对于土生土长的姚湖南而言,感受最为真切。二十多年来,他和家人一直住在车来车往的公路边,安全与噪声是挥之不去的困扰。“我很早就报名了。”作为首批响应迁建的村民之一,姚湖南笑着说,“以前邻里间都散居着,现在大家住在一起,晚上吃完饭可以沿着江边散步聊天,像个大家庭。在这里养老,舒坦!”
“做梦都没想到新村能这么漂亮!”刚搬进两联排别墅的朱小峰,是土生土长的周所村人。他站在窗明几净的二楼阳台,望着不远处的江水,眼中的兴奋与感慨藏不住。他口中的“之前”,是那个布局杂乱、房屋老旧、紧邻国道、尘土飞扬的旧村落。而今,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然蝶变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现代的滨水社区。
根据规划,项目一期共计330余套新型农房将于2026年春节前全部交付到村民手中。这把沉甸甸的钥匙,开启的不仅是一扇门,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背后所承载的,正是始兴县破解山区发展困局,以“人民至上”的理念推动乡村再造的决心与智慧。
一把“金钥匙”的锻造:
在“无解”之局中破题
将目光从周所村这片热气腾腾的新居上移,拉升至万米高空,俯瞰始兴县的全域版图,一幅更为复杂而深刻的画卷便会展开。
1.8万个零散的“图斑”,如同一块块被打碎的玻璃,将连片的耕地切割得支离破碎。那些被戏称为“巴掌田”“斗笠田”的地块,困住了大型农机的脚步,也锁住了农民增收的希望。这便是许多欠发达山区县普遍面临的困境:土地资源如满天星斗,看似繁多,却难以汇聚成照亮乡村规模化发展的皓月。面对“有指标、没空间”的棋盘,如何落子破局?
该县选择了一块最硬的骨头来啃——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在周所村启动总投资4.19亿元的农村未来社区项目。这把改革的“金钥匙”,其锋芒直指土地利用的“碎片化”和发展模式的“同质化”。
思路一变天地宽。项目不再是简单的“村庄建新”,而是一次系统性的“空间重构”。始兴通过“农房排屋+多层公寓+养老公寓”的创新组合,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迁建归并。
这一“腾挪”,效果立竿见影:项目完成后,周所村的建设用地将从1013亩锐减至593亩,节约出的420亩土地,将复垦为连片的良田。人均建设用地减少92平方米,宅基地面积更是缩减超过60%。
这场乡村再造,首先考验的是治理智慧。让有着深深“根”情结的客家人,告别世代居住的祖宅,绝非易事。始兴县组建了由党政主官挂帅的四级工作专班,用“一张图表知民情、一条板凳讲政策、一米方桌听诉求”的“笨办法”,把工作做到了家家户户的心坎里。围绕众多群众关心的问题,历经19轮集体研讨、5次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形成了“先建后拆、一户一宅、多元安置”的方案,既守住了群众“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又赢得了超过半数村民自愿报名的信任。
“钱从哪里来?”这一普遍难题,始兴同样给出了创新解法。按照“政府授权、国企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该县引入中国二十冶集团与县属国企组建平台公司,成功撬动了省农发行30亿元的授信额度,成为全省首个打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这种模式不仅杜绝了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更通过产业导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式强化社会资本收益保障,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流转、物业出租、产业导入等举措,为项目注入了持续的“造血”能力。
一幅新图景的擘画: 在“未来感”中安放“乡愁”
昨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越过远山洒在周所村未来社区,屋顶一体化的光伏板泛起粼粼的蓝光,仿佛是为社区披上了一件科技织就的晨衣。沿着蜿蜒的滨水步道信步而行,脚下是平整的透水砖,耳畔是古榕树上清脆的鸟鸣。
走进周所村未来社区,记者发现它并非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一次对乡村生活美学的深刻回归与重塑。这里的建筑,是“岭南风、客家韵、烟火气、生态美”与“未来感”的有机交融。设计师们精心考量,避免了“千村一面”的粗放,将客家围屋的神韵融入现代农房的细节。屋顶与光伏板一体化设计,不仅实现了建筑美学与绿色能源的统一,其产生的收益更能覆盖社区物业费,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
社区的生态,则是“山水林田湖草”的和谐共生。小村以一棵500年树龄的古榕为精神地标,串联起17棵百年古树,打造出古树公园群落。沿着新修的滨水绿道漫步,新增的2万余株绿植吐露着芬芳,一派生机盎然。
安居,只是故事的序章;乐业,方是振兴的根本。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释放出的宝贵空间,为产业升级打开了广阔的想象力。
在顿岗镇,曾经零散的耕地正被整合为多个“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预计可为当地新增耕地5579亩,为打造“千斤粮、万元田”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的“腾挪集聚”,也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科技小院、水榭温泉民宿、“北牛南育”等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正蓄势待发,一个环车八岭的农文旅商产业带雏形初现。
蹲在古树下,项目负责人扳着手指,为记者算了一笔清晰的“富民账”:“未来村民的收入将是多元的。除了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还有村集体经济的分红,更能就近成为农业企业的产业工人,赚取工资收入。他们还可以利用新村发展民宿,投身文旅产业。”
从周所村启航的这场南粤乡村变革,系统性地回答了“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整、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办”的乡村振兴时代之问。
这个从粤北山乡孕育而出的“未来社区”新范式,不仅为村民们筑起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居,更以其“空间重构引导产业集聚、生态优先赋能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乃至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记者“锐评”:
“一把钥匙”开启的乡村变革序章
周所村“未来社区”的交付,其意义绝不在于建起了多漂亮的房子,而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从“空间重构”到“系统再造”的变革路径。
长期以来,广东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农业规模化受阻、公共设施布局分散、产业导入无门、生态价值难以彰显。其症结往往汇于一点:土地利用的碎片化与低效化。始兴县面临的“1.8万个零食‘图斑’”困局,正是这一普遍性难题的缩影。传统的修补式改造,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始兴没有选择零敲碎打,而是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支点,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撬动了整个乡村系统的重构。将原本散乱的宅基地集中归并,不仅实现了建设用地的大幅“瘦身”,更关键的是,它“腾挪”出了连片、规整的宝贵空间。通过重塑乡村的物理空间格局,为产业、治理、生活、生态等各维度的现代化转型,创造了最根本的前提。
如果说路径的清晰是始兴智慧,那么机制的创新则是其成功的保障。“始兴经验”之所以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可复制性,在于它系统性地回答了乡村振兴中“钱、地、人、事”四大核心问题。
“先建后拆、一户一宅、多元安置”的方案,精准回应了农民最核心的权益关切与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它没有采取强制性的一刀切,而是通过耐心沟通,将改革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村民可感、可信、可参与的切身利益,实现了政策推行与民心所向的统一。
面对“钱从哪里来”的普遍瓶颈,该县“政府授权、国企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引入大型国企与县属国企组建平台公司,成功撬动政策性金融支持。这不仅规避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更通过后续产业导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式,构建了可持续的商业闭环,确保了项目的长期“造血”能力。
通过系统性再造,乡村完全可以成为与城市功能互补、形态辉映、价值对等的现代化空间载体。未来的城乡关系,不应是单向的“进城”,而是在城乡之间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生活方式多元选择的新型伙伴关系。
这或许就是那把小小钥匙背后,最深刻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