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艺术家、珠江电影集团导演张良

《董存瑞》剧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岸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看了回信之后,我的心里非常激动,非常兴奋。”作为8位艺术家其中的一位,已经92岁高龄的电影艺术家张良昨日向记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电影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
从影70载,张良为观众奉献了《董存瑞》《哥俩好》《雅马哈鱼档》《特区打工妹》等众多经典佳作,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电影艺术家。他鼓励电影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近日,田华、王心刚、张良、陶玉玲、肖桂云、潘虹、宋晓英、陈道明等8位电影艺术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数十年来从事电影工作的情况和体会,表达为推动电影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对电影工作者给了很高评价,也给了莫大鼓励。”张良激动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张良是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从影70年来,张良塑造的经典银幕形象血肉丰满、深入人心;作为导演,他用镜头敏锐捕捉时代脉动,传递深厚的人文关怀。在今年6月举行的张良同志从影70周年座谈会上,张良曾这样诠释自己的艺术人生:“我不吃别人咬过的馍,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用我自己的眼睛亲自看生活。电影是一项终身奋斗的事业,电影人永不言休,我要继续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广东电影人一直走在创作前沿
广东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1972年,张良与夫人王静珠受邀来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在王静珠的鼓励下,他毅然从演员转型为导演,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先后在多部电影中担任副导演。1980年,张良执导电影《梅花巾》,正式成为导演。
在广东,张良创作《雅马哈鱼档》《特区打工妹》等多部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经典之作,为广东电影事业乃至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984年,张良执导了中国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雅马哈鱼档》。该片以一群个体户为主角,拍出了当时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缤纷与鲜活,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满街鱼档、烧鹅档、水果档、粉面店、发型屋、服装店等,这番热闹的生活景象,被《雅马哈鱼档》搬上大银幕,向人们展现了当年广州个体经营者如何靠自己的双手走向富裕的动人细节,引领了全国个体商业发展的新潮流,拍完后引发许多人对广东的向往,很多外地青年跑来广州取经。
张良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电影工作者一直处于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广东电影人能立即投入到生活当中去,深入第一线,反映时代新气象、新生活。”
想做出成绩,必须深入生活
谈及自己的创作理念,张良曾多次表示,不能闭门造车,生活是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拍摄《雅马哈鱼档》时,他大胆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如个体户、售货员等。在拍摄手法上,大量运用实景拍摄,演员们不化妆,混入街头人群,摄影师则采用隐蔽拍摄方式,将镜头巧妙隐藏,以“偷拍”式的自然捕捉呈现鲜活的广州市井。
接受采访时,张良再次勉励年轻电影工作者要走进生活,“我们一直是遵循这条路走下来的,想做出成绩,必须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把自己的根扎在生活和人民的希望之中,才有作为,这也就是我们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的希望。”
“现在就看年轻人了!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92岁高龄的张良满怀期待,他希望年轻人能够传承使命,为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贡献,“希望年轻人能接好班,继续沿着老一辈的理想奋斗,做出更大的成绩!”
新闻人物
董存瑞扮演者张良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计划拍摄影片《董存瑞》。张良的年龄、气质与战斗经历都与董存瑞颇为相似,表演功底也十分扎实。然而,张良却因自己身材不够高大、五官普通而心生顾虑,担心无法完美呈现英雄形象。
导演郭维得知后耐心开导他:“我们并不是要塑造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在人民中间,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战士。”张良开始全身心投入角色准备。他广泛搜集与董存瑞相关的大量资料,为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6年,电影《董存瑞》上映,轰动全国,张良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演员。2005年,张良版的“董存瑞”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
1959年,他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扮演《三八线上》中的志愿者“小不点”、《林海雪原》中的警卫员高波、《碧空雄狮》中的战士李二娃、《哥俩好》中的孪生兄弟陈大虎和陈二虎等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众多可亲可爱的战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