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南社村。(茶山供图)

樟木头官仓社区“中国作家第一村”。(樟木头供图)

永庆村。(道滘供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东莞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惬意了:道滘有个“小江南”,樟木头有处“作家村”,横沥的“花卉超市”激活全民共治,茶山的明清古村打造“大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从生态重塑、文化造血到治理创新,东莞“百千万工程”推动了乡村蝶变,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多元答案。
生态改善,永庆村打造东莞“小江南”样本
盛夏的风吹皱了道滘的水,厚德河小桥畔,游船悠悠而过。蝉鸣切切,东莞“小江南”永庆村又到了一年中最悠闲的时候,叶沃斌的“也文也武河边茶事”每天客似云来。
作为当地知名打卡点,“感受水乡风情”是这间潮流茶馆的最大卖点。茶馆伫立河畔,映着流水的波光潋滟,第一层是咖啡厅,第二、三层打造成艺术民宿,岸边是两艘船改造成的茶室,游客在水上叹茶、看垂钓,偷得浮生半日闲。“推开窗户就是河岸风光,约上朋友,在这里看风景、看电影、喝茶,是人生一大乐事。”叶沃斌说。
叶沃斌是永庆村人,此前20多年里一直在村外工作,只因当时村居环境比较差,河涌的水发黑发臭,对年轻人毫无吸引力。2016年,永庆村大力整治河涌两岸,清理淤泥、疏通河道,同时在河道两侧种植美人蕉、翠芦莉等水生植物,增强河道的生态功能。短短数年,黑臭河涌“蝶变”成生态河道,实现了还水于民、还岸于民。2020年4月,叶沃斌辞去干了20多年的工作,回到永庆村创业,开了这间潮流茶馆,结果一炮而红。“我算是赶上了道滘‘水乡文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东风。”他笑着说。
至今,永庆村已建成一河两岸的休闲栈道、亲水空间、粤韵桥及三丫桥,如今河湖景观焕新,三丫涌沿岸成为村民休憩的核心区域,厚德河永庆段升级为生态教育基地。走进永庆村,即可沉浸于岭南水乡的静谧与古意之中。清代的巍焕楼静静矗立,虹桥侧畔的青砖古塔倒映水中。登一叶乌篷顺流而下,时有白鹭掠过水面,两岸紫花风铃与三角梅相映成趣,白墙黛瓦的倩影在碧波间摇曳,仿佛身处水墨丹青中。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带动作用下,永庆村结合巍焕楼、酱油厂旧址、曲艺社、衡斋家塾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村里引入裹蒸粽文化馆、也文也武河边茶事、曲艺社等文旅项目,孵化出永庆小食、豉油甜铺、和记鱼粥等特色美食地标,为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与增收途径。
文学赋能,官仓社区以“作家村”打造文艺产业链
作家莫华杰经常会回到樟木头官仓社区,这里是“中国作家第一村”,他的驻创工作室和文坛朋友都在村里。这些年来,他逐渐从一位流水线工人成长为知名作家,作品获漓江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作家村”是他的“创作福地”。
2024年,“作家村”汇聚省市镇合力,一批配套设施和文学基地开放进驻。在这里,客家古建筑修旧如故,绿瓦青墙间遍布名家驻创工作室,2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分布着“作家村”展馆、墨隐书房、打工文学之家、泊·文学书店、麒麟会馆、花城创作基地……这座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因文学和艺术而重新兴旺。
近日,莫华杰与“新村民”作家包倬、胡竹峰、羌人六,在工作室聊“80后作家如何看待AI写作”的话题,酣畅淋漓。类似的文学沙龙在“作家村”已是等闲事,参与者除了作家,更多是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同样享受生活的还有深圳吉他协会创始人张金成,他进驻“作家村”后,结识了一批音乐、扎染、版画等领域的艺术家同好。
文化活力正持续转化为发展红利。今年以来,官仓社区努力延伸“作家村”产业链,推动作家宴会厅、作家村民宿等一批项目落地,探索研学游、亲子游等“体验式旅游”方式,并配套开发文创产品,推进版权交易、影视拍摄、企业宣传服务等业态配套服务产业,形成“文化+生态”旅游动线,打造出“昼可赏景、夜可品文”的沉浸式体验区。截至2025年2月,“作家村”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和团体接待70多场,参与人数超过12000人次。
“环境的提升和‘作家村’文化品牌的赋能,为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让人们在身边也能感受‘诗和远方’。”这是官仓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小芝的感受。据了解,自“作家村”项目推进以来,官仓社区常住人口增长30%,居民房屋出租率从50%提升至98%,租金普遍提升35%—40%,推动社区集体资产从1.13亿元增至约6亿元。官仓社区入选全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以官仓社区为蓝本的全镇“百千万工程”规划在全省获评“优秀”。
创新治理,隔坑村探索多元善治新样本
夏花灿灿的七月,横沥隔坑村,一间由旧村房屋改造而来的“花卉超市”里花团锦簇,管理员邓群弟每日为村民办理绿植认养手续,忙碌而快乐。这是东莞首个“花卉超市”,在这里,村民只要开通“绿美积分卡”,就能通过认养绿植、参与绿化活动获得积分,以兑换绿植或生活用品。这里还常有插花课堂、绿植认养等丰富活动。曾经满地杂物堆积的庭院,如今花香四溢、锦绣满园,成了拍照打卡地。
“花卉超市”的设立点燃了村民投身乡村绿美建设的热情。截至今年5月,隔坑村已有415户村民开通“绿美积分卡”,建设“美丽庭院”55户,栽种树木1350棵,家家户户争相扮靓自家庭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花卉超市”毗邻的巷道已变身“美丽廊道”,与党员示范街、古榕广场等景观“串景成链”,成为隔坑村党群企同心共绘美丽乡村的生动缩影。
除了“花卉超市”,“益企啡吧”也是隔坑村的一个人气打卡点。这家公益咖啡小店致力于为外来务工者、返乡青年、待业妇女和当地村民提供咖啡冲泡、简餐制作、店铺运营等公益技能培训,营收所得一方面用于后续运营,另一方面又通过公益活动反哺给社会——诸如关爱探访独居老人,关心环卫工人等户外劳作者,改善村居环境,应急救济困难群众,奖励见义勇为等。这里不仅成为村民和企业员工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逐渐发展为村民议事交流的公共空间。
在“益企啡吧”附近的隔坑长者活动中心,常有“啡尝茶点”活动。老人们围坐品茶、闲话家常,在袅袅茶香与欢声笑语中度过温馨时光。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每周举办两次,茶点由爱心人士或单位捐赠,鼓励更多老人走出家门、结交朋友,共享晚年幸福生活。截至5月19日,活动已举办124期,惠及村内长者超9880人次。这种多元融合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在文化振兴方面,隔坑村同样成果丰硕。村史馆的落成开放与“水岸人家”特色文化建设同步推进,通过活化利用闲置的旧大队部,精心打造了水岸文化、居家文化、龙舟文化和农耕文化四大主题展区。村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龙舟景、扒艇仔等传统民俗活动,让年轻一代在体验中传承文化记忆,留住浓浓乡愁。
乡村蝶变,交出“东莞答卷”
东莞乡村振兴的好故事还有很多。
莞城的西隅社区, “微改造”工程既保留社区的历史韵味,又美化人居环境,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东莞文旅新地标“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就花落此地。短短几百米的首开区街道,日均客流量高达8万人次。茶山镇南社村近年打造的“大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等特色文旅体验项目和南社斋醮、忠孝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出圈。石排镇的谷吓村则以潮玩中心为发展中心,辐射发展潮玩产业园、创意园,配套新型办公厂房,用潮流文化与产业体系的高度结合吸引年轻人才,新潮文化成为这个始建于明末的古村的新标签。
6月5日,“一直很潮——东莞‘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润村”专题展开幕,呈现这六个乡村的蝶变之道。今年初,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工程指挥部印发《东莞市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东莞将以强镇兴村富民为方向,以提升镇村发展新动能、优化城乡环境新风貌、促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未来,在“百千万工程”牵引下,这座城市将继续以生态筑基激活绿色动能,以文化铸魂重塑乡愁IP,持续优化城乡环境新风貌,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产城人相得益彰、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