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携手共进 勇攀科研高峰

广州日报 2025年07月11日 马骏

  东莞大力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通讯员松湖

  深莞连接处,巍峨山下,99平方公里的深圳光明科学城与90.5平方公里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山水相连、背靠背相依。如今,从科学城通道建设谋划到大科学装置持续上新,再到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近期正式成立,两座科学城将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携手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一起勇攀科研高峰。

  在这里,一座方圆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正在成形,涵盖“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也正加速生成;在这里,一部科研与产业衔接传奇持续上演,并将迸发出澎湃活力与无限精彩。

  持续上新 扩容大科学装置朋友圈

  在巍峨山下,深圳、东莞两城的大科学装置持续上新。今年1月10日,亚洲首台、世界第二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开工,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承担建设,共布局10条束线和22个应用终端,其中本次开工建设的6条束线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负责,另外4条束线将在陕西西安建设,这也是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

  仅时隔短短两个多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也在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建设,项目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计划将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提高到500千瓦,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表示,每一台谱仪都可以是面向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显微镜”,二期工程建成后在同等时间内能产生更多中子,不仅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还能使实验分辨率更高,能测量更小的样品、研究更快的动态过程,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利器”。

  依托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深莞共建了光明科学城材料基因组设施的中高压中子谱仪和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两个谱仪于2024年12月启用,提供中子衍射测试服务。首期测试样品超300个,累计服务比亚迪、宁德时代、新宙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30多家用户单位。

  上述两大科学装置将发挥“1+1大于2”的作用,不断提升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分量,并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携手打造支撑原始创新的“超能平台”,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除此之外,规划中的第四代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南方先进光源前期工作也正稳步推进,一个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巍峨山下加速聚集。

  双向奔赴 精心谋划双城高效交通圈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虽然直线距离较短,但是目前的联通并不是十分方便,因此打通融圈融城的交通“脉络”便尤为关键,在内联外通方面松山湖精心谋篇布局、持续大力推进。

  目前作为市重大项目之一的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又一次刷新进度条。由中铁十一局集团承建的该通道二期工程科学城通道一号隧道,于4月21日顺利进洞,这一隧道掘进的开始标志着项目正式迈入施工大干阶段,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走廊“加速”。据了解,二期工程总长2.4公里、总投资7.87亿元,起点顺接已建成、全长约1.857公里的科学城通道一期,路线往西南以S形曲线穿过樟木头林场,避让罗田水库水域与红花油茶森林公园,最终到达莞深交界,双接双向8车道的南光高速北延和光侨路北延。

  这一科学城通道全长约13公里,将统筹公交方式、慢行系统、景观绿化与智慧交通等功能,届时建成通车后深莞两座科学城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从而轻松实现“双向奔赴”。两地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互动交流也将进一步深入,资源配套条件有望共通共享。

  今年6月21日,在深圳举行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大会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区域交通互联互通规划建设情况,携手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除了上述的科学城高速路通道外,还将构建“两城际、两地铁”轨道网络,提高“两城”之间的商务通勤效率。

  共建共享 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

  一切都顺势而为,一切又都水到渠成。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范围内,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其获批建设四周年之际,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达成《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科技交流合作,合力创造一体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关于支持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

  历经近5年的厚积薄发,深莞在这方面进一步换挡提速,今年6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在深圳科学技术馆正式成立,科学联盟2025—2026年度理事长单位及两地秘书处先后获授牌授旗。联盟标志为“We-Science”,意为“我们—科学”,其中的“We”取自“巍峨”的拼音首字母,外形恰似一座科学的高山。该联盟旨在将深莞两地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汇聚起来,通过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加强科创两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广州日报奋进“百千万”·莞好D9深莞携手共进 勇攀科研高峰 马骏2025-07-11 2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