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厦与深圳衔接的塘天路已升级改造完成。
文、图/李直建、塘厦宣
昔日拥堵的上班路、坑洼的“烦心路”,如今已成畅达的“通途”与平坦的“幸福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奔腾的脉搏上,东莞塘厦如一颗璀璨明珠,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以重大交通项目为强劲引擎,打响了一场牵动民心的交通品质提升攻坚战,勾勒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如今,塘厦正加速融入深圳发展大局。交通品质的跃升不仅彻底解决了居民“出行难”,更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加速产城人融合、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的核心驱动力,为东莞这座“东南门户、产业重镇”铺就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民心所向,“堵途”变“通途”
道路拓宽至双向四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绿化带焕然一新,周边还建有停车场……这是塘厦镇鹅颈路如今的新面貌。
前不久,连接塘厦莆心湖和蛟乙塘的鹅颈路正式通车。鹅颈路完成升级改造后,有效缓解了塘厦第三小学上下学以及蛟坪大道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周边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谁曾想到,该路段改造前,两侧为居住区和绿地,道路狭窄、设施老化,植被凌乱,车辆乱停乱放情况严重,居民出行受到严重影响。
在塘厦石鼓社区,昔日的“烦心路”也变成了今天的“幸福路”。塘天南路石马段和石鼓段经过升级改造后,原本坑洼不平的水泥路面变成了平坦的沥青大道,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让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从事物流运输行业的王先生表示,这条路是连接塘厦镇、凤岗镇和深圳市的重要通道,以前路况不好,经常堵车。道路升级改造后,通行顺畅多了,节省了不少时间。“政府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王先生说。
破局立枢,织就内畅外联新图景
鹅颈路和塘天南路的升级改造是塘厦镇交通品质提升的缩影。近年来,塘厦立足深莞融合“黄金节点”,直面“虹吸效应”挑战,全面打响交通品质提升战。
塘厦镇坚持“厉行节约,花小钱、见大效”的原则,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对辖区环市东路、花园街、塘天中路、塘兴大道、高尔夫大道、宏业南路等120多条主次道路进行了改造升级,扎实推进交通隐患整治和一批重点道路“微改造”工程,把困扰市民多年的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拥堵路变为了“舒心路”,市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新增停车位8503个,交通标识标线整改率100%,道路品质与通行效率实现双飞跃。
作为东莞的“东南门户、产业重镇”,塘厦镇投入约6.9亿元,对标深圳道路品质,改造升级(新建)平沙中桥、沙湖大道等7条道路(桥梁),持续完善与深圳衔接的路网体系。去年,该镇还积极配合推进莞深高速、龙林支线改扩建工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等衔接有序,全力构建连通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塘厦与深圳深度融合筑牢根基,一幅综合交通大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此外,面对内部路网局限,塘厦公安交警以数据为眼、精算为策,优化车道分布、完善交通设施、动态调整信号配时。迎宾大道“绿波带”的诞生便是典范——“以前要等1—2次红灯,现在按提示时速基本能一路畅行!”车主李先生切身感受着智慧交通带来的便捷高效。
今年,塘厦将持续抓好交通整治提升,加快推进沙湖大道南段、泗黎路(中段)等主干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继续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微改造”工程,聚焦设施优化、交通隐患、停车管理、“僵尸车”清理等重点问题开展整治提升,深入开展学校、医院、商圈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力争新增停车位不少于3500个,持续营造设施规范、路面整洁、秩序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
通达四方,筑就产城人融合新高度
交通路网的延伸,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成为塘厦城市品质跃升的催化剂。每一条焕新升级的道路,都是镶嵌着智慧路灯与生态绿廊的品质长廊;每一座横跨铁路的桥梁,都化身为融合艺术设计与智能监测的都市地标。
全域提质的雄心远不止于交通。塘厦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中,正编织一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湾区经纬网。近三年,塘厦镇每年投入超10亿元夯实基础设施“硬联通”,全域推动城市品质提档升级。该镇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整合利用山塘水库资源,优化市政交通网络,净化环境、建设绿美,铁腕治理城镇秩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人居环境提升路径。
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塘厦镇多项民生重点工程逐步建成投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今年,塘厦将继续建设好一批改善交通、人居环境等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潮涌动,机遇已至。当前,东莞市赋予塘厦镇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的全新定位与使命任务,为塘厦开启发展新篇章。站在融深发展先行区的全新起点,塘厦将持续书写“筑路引凤”的湾区故事,让“大美山水·品质塘厦”的发展强音,响彻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