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东城周屋稻田画。
文/汪万里
图/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百千万工程”如同一支灵动的画笔,勾勒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图景。
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双万之城”,在过去三年里,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和“绣花功夫”的精细,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将宏伟蓝图逐步转化为生动现实,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三年初见成效”答卷。
高位统筹:构建高效推进“指挥链”
“百千万工程”作为广东的头号工程,东莞闻令而动、听令而行,迅速构建起高位统筹、指挥有力、执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挂帅的市指挥部,搭建起市指挥部、市指挥办、市工作专班和镇街(园区)指挥办“1+8+10+34”的市镇两级指挥体系。这一体系如同精密的齿轮组,各环节紧密咬合、高效运转,确保政策传达及时、工作落实有力。
出台市《实施方案》,绘制“22项重点举措+90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施工图,制定“重大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事项清单、重点典型培育清单”三张工作清单,为基层工作划定清晰重点。同时,强化“一把手”责任,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主持召开全市动员会、推进会,深入25个典型镇村开展调研,高规格召开典型镇、典型村两场座谈会。牵头市领导定点联系镇街,成立市工作指导组,组建15个市级综合服务组,从市直单位选派32名优秀干部挂任镇街“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各典型镇街选派驻村“第一副书记”,整合优势资源,营造出“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浓厚发展氛围。
产业升级:激活镇村经济“新引擎”
产业是镇村发展的根基,东莞紧紧抓住产业升级这个“牛鼻子”,推动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新生机。东莞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家具、造纸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实现了华丽转身。茶山镇着力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通过“以文赋能”推动食品产业升级进阶。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和营销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传统食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岭山、厚街等家具产业强镇紧锣密鼓谋划共建“世界级家具产业集群”,从原材料供应、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长安镇的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更是勃发新生机,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培育新动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东莞同样成绩斐然。松山湖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推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培育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高地,加快产业立新柱。滨海湾依托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等龙头项目,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基地。这些龙头项目如同强大的引擎,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此外,各镇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上新,麻涌占地超7000亩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陆续进驻锂电池及储能等多个项目,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大朗智慧谷已成功吸引近30家企业入驻,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超90%,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
产业空间拓展优化,筑牢发展根基。东莞土地资源有限,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各镇街园区纷纷聚焦“园区活镇”拓空间。水乡功能区明确建设7个现代化产业园区,总面积达16500亩,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长安镇谋划多个500亩以上的连片工改工区域,为未来5年拓展产业新空间储备好土地资源。东坑镇虽面积较小,但也提出要整备750亩连片产业空间,打造镇级现代化产业园片区。机器轰鸣,整备热潮迭起,34个镇街(园区)比学赶超,争创一批省市级产业园,全力推动产业空间“从零散到集聚”“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力争整合形成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镇域产业空间拓展与发展动能换挡提速的内在需求完美契合,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
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新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目标,东莞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让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美丽圩镇与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新画卷。对标中小城市标准,东莞深入推进美丽圩镇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镇村两级同步打造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16个省级美丽圩镇示范样板镇,完成美丽圩镇建设项目364个。如今,96%以上的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乡村风貌逐步透出灵气、和气、静气。走在东莞的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之中。
绿美生态建设,增添城乡新底色。坚持镇村一体,东莞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公园品质提升、蓝绿通道连通提升“三大工程”,着力种好莞香、荔枝、香蕉“三棵树”。完成林分优化1.1万亩、森林抚育1.4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空间。同时,推进“绿美碧道”“绿美城乡”“美丽田园”建设,积极探索“碧道+体育”“碧道+文旅”等新模式,推动道滘水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新建一批“美丽庭院”“美丽阳台”和口袋公园,让绿色成为城乡最亮丽的底色。
城乡基础设施提升,畅通发展新脉络。在城乡基础设施方面,东莞实施镇际联网干道连通工程,打通一批“断头路”,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升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大力建设快充、超充等新能源基础设施,新建公共充电桩5000个,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新增5G基站3900座,整治5G黑点2000个以上,让市民享受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深化“供水一张网”,新建、改造供水管网500公里,保障市民用水安全。推进住宅小区二次供水抄表到户,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典型引领:以点带面促“全域兴”
典型引领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全面铺开、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东莞构建了“1279”“13510”等典型引领体系,通过树立典型、打造标杆,带动全市镇村共同发展。
典型镇村建设,打造发展新样板。打造10个典型镇,加快推动15个典型村补短板促提升。截至2023年底,长安镇、松山湖的GDP一同突破900亿元大关,全市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雁田村成为全市首个“百亿元村”。这些典型镇村在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城乡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镇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以大朗镇为例,该镇创新构建“13510”示范引领体系,通过设立“擂台赛”“红黑榜”等机制,激发全镇发展活力。目前,全镇27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规划对接,其中15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巷头社区成功入选省典型村培育对象,6个镇级典型村各具特色,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48亿元,全国千强镇排名跃升至第24位,农村集体总资产超160亿元,位居全市第三。“大朗优选”品牌效应凸显,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达720亿元,荣获“世界毛织之都”称号,并成功获得国际毛纺大会承办资格,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重点项目建设,注入发展新动力。推动典型镇谋划实施“百千万工程”项目286个、总投资793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为镇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例如,东莞西站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全市1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总面积3269.15亩,分为洪梅镇氹涌村和望牛墩镇下漕村两个部分。改造完成后预计可释放产业生活空间超千亩,对全面推动水乡新城高质量开发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环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民房、厂房已全面完成签约拆除工作,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
对口帮扶:彰显东莞“大担当”
东莞积极承担对口帮扶协作韶关、揭阳的政治责任,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资金与人才支持,注入发展“新血液”。2023年安排13.6亿元帮扶资金、派出374名帮扶干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帮扶韶关、揭阳两市发展乡村振兴车间85间,助推65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产业合作,构建共赢“新格局”。与韶关、揭阳分别共建15平方公里和12.5平方公里的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莞韶两地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新签约项目81个、合同总投资240亿元,莞韶双创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到帮扶地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再出发”
回顾过去三年,东莞在“百千万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歇。站在新的起点上,东莞将继续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全面突破。
今年年初,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工程指挥部印发《东莞市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以强镇兴村富民为方向,以提升镇村发展新动能、优化城乡环境新风貌、促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为主要路径,明确六大行动24项具体措施的“时间表”“路线图”,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营造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迈上新台阶,确保高水平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提升镇村发展新动能。东莞镇域经济富有活力,村组掌握着近七成的土地空间,这既是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立足“初见成效”目标,今年的关键还得靠镇村提质增效。
城乡环境与群众生活、企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息息相关,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直接反映“百千万工程”成效,事关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东莞立足“制造业立市”,聚焦“点”“线”“面”持续优化城乡环境新风貌,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产城人相得益彰、和谐共伴。
“百千万工程”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最终落脚点是服务群众。东莞将抓好办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可触及的民生实事,打造公共服务新体验,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提升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促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从而扎根东莞生活发展。
“百千万工程”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东莞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砥砺前行,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莞这座城市将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感”
“百千万工程”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东莞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教育医疗保障,筑牢健康“防护网”。新增公办学位6.7万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医疗方面,推动莞、韶两市22对医疗机构示范结对,协调选派116名医生到韶支医,莞韶双向交流培养医疗人才360名,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优化户籍制度,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通道,让更多人选择东莞、落户东莞,促进人口深度融合。
就业与社会保障,织密民生“保障网”。关注“一老一小”和兜底民生保障,创建“中央厨房+长者饭堂+送餐入户”三级配送链,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餐饮服务。在国内首设“健康副厂长”,着眼更好服务百万产业工人,获《人民日报》等央媒聚焦报道。此外,强化基层导向创新社会治理,吸纳更多异地人口参与基层治理,东莞义警“先莞队”达到32.7万人,获颁5个“平安鼎”、数量居全省第一,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精神“文化宴”。大朗镇篮球队创下市联赛男篮“十一冠”、女篮“十冠”的佳绩,并荣获全国“村BA”总决赛亚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各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