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上学路难题如何破?媒体走访广州越秀区,发现在一些拥堵路段,“绣花功夫”的微治理,不仅为破解老城区上学难提供了新样本,还在有限空间内优化提升了出行安全、设施完备、童真有趣的儿童友好社区环境。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是其“脸面”,那么小街小巷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畅通与否,关乎交通出行、民生幸福。尤其在一些老城区,交通循环单一、缺少支路分流,路网承压能力脆弱,人车混行难以避免。“一辆车停十秒钟,路口马上堵死”“走不安全、走不畅通、走不舒适”……这些“老大难”看似不会伤筋动骨,却深深影响着市民日常生活的点滴。
面对挑战,越秀区联动多部门发力,持之以恒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双行道改单行道、取消路边收费停车、设立非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从变更道路硬件到更新服务软件,路网状况为之一新。总结其中经验,不乏“可抄的作业”。
精准精致是关键。精准,即靶向施策;精致,即精雕细琢。越秀区始终关注社区上学路这一“老大难”,在拥堵路段“对症下药”,以“绣花功夫”打造“最美上学路”。在梅花村街道,采用高峰阶段“缓行”半小时的策略,化解孩子上学路上的闹心事;在寺右新马路,以“针灸式”改造改善人行道铺装杂乱、设施老化问题,让道路绿化焕发新颜……精准施策、无微不至,既破解上学、就医、购物等高频民生堵点,又以“绣花功夫”重构人、车、城的共生关系。
群策群力是保障。破解难题需要各方协同,共建共治共享。围绕学校、社区、医院等人流密集且交通事故易发的区域,越秀区组织公安、交警、教育、应急、消防和街道现场办公,研究整治方案。例如,车行道铺设明黄色慢行警示带、斑马线嵌入荧光绿条纹、形成“彩虹路径”,缓解上学路上设施老化等问题。此外,联动周边商户签署“儿童友好公约”,形成共治共享的社区安全网络,优化儿童友好出行环境,提升周边家庭“一老一小”的幸福感。
致力小微处,呵护“小确幸”。城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往往体现在对“毛细血管”的疏通与活化之中。从“缓行”半小时到“最美上学路”,每一次用心的微治理,都在为市民生活“小确幸”铺就坚实的砖石,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写下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