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行·夏之约”2025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团队传播分享暨合作伙伴表彰会举办

健康科普 我们一路同行

广州日报 2025年07月04日 何雪华、任珊珊、周洁莹、翁淑贤、伍仞、张青梅、徐依励、梁超仪、吴婉虹、李津

  2025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团队传播分享暨合作伙伴表彰会现场。

  7月3日下午,健康有“行”·夏之约——2025健康有约名医团队传播分享暨合作伙伴表彰会在粤传媒大厦举行。这是广州日报健康有约第五度举办同类活动,广东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名医团队、生物制药企业等各界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分享医学健康传播领域的优秀传播案例创意,回望过去一年,携手同行,用专业与热忱编织起一张守护百姓健康的网络;共同展望未来,继续并肩前行,把对健康的守护化作365天里的坚定陪伴,共同奔赴“健康中国”的美好明天。

  策划/黎蘅、任珊珊、周洁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任珊珊、周洁莹、翁淑贤、伍仞、张青梅、徐依励、梁超仪、吴婉虹、李津 实习生唐凯琳、黄懿旻

  6支名医团队荣获“健康传播名医团队金奖”

  活动现场,旧友新朋欢聚,拥抱与笑声不绝,诚挚交流,一起提升为大众健康服务能力,让医学传播更火、更广。

  本次活动,来自广州各大医院的6支名医团队荣获“年度健康传播名医团队金奖”。过去一年,以他们为代表的同城众多名医团队与健康有约联手,将精湛的医术和智慧的思考相结合,在医学科普的路上不断超越。“金奖”既是致谢,更是向大医精神致敬!

  优秀的传播离不开精彩的创意。每一个金点子的背后,都是脑洞大开的灵感碰撞。2024年度,灵感的火花点亮了哪些金点子?本次活动颁发了11个“健康传播年度金创意奖”。其中传播类型囊括了IP形象设计与传播、全案传播、创意视频和访谈专题等,传播内容除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慢病防治等健康科普之外,还有彰显医学人文的情怀,传递疾病治疗路上医患互诉心声,定向徒步与线上科普咨询样样精彩……

  活动还向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21家单位颁发了“健康科普卓越传播奖”,向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颁发了“健康传播社会责任奖”,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29家单位颁发了“健康科普贡献奖”,向戴雨等86人颁发了“健康科普之星”奖。

  积极“行”动 健康有“行”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多年来在华南地区率先建立起健康领域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让科学、权威、实用的健康知识传遍了千家万户。在健康科普的道路上,健康有约携手无数志同道合的伙伴,碰撞灵感的火花,一起用纸笔、镜头记录感人故事,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守护医患真情,架设沟通桥梁。2024年,健康有约和小伙伴们积极“行”动,健康有“行”,一起创造了一系列科普传播精品。

  连续十三年举办“名医拜年”、连续六年举行“抗癌名医荟”和连续五年举行世界IBD日系列患教活动,连续四年举行广州国际乳腺癌大会现场直播,连续两年聚焦慢病防治,推出慢病防治圆桌会、慢病宝典短视频系列;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开展“纸短情长——写给白衣天使的一封情书”国际护士节专题策划活动等;在省市医保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医保政策宣传;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连续两年举行的“健康中国,我们行动”广州站活动;加入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起、各大医院和主流媒体参与的“广州健康科普传播联盟”;在健康科普赛道做好传播工作,更积极扮演“媒体+”角色,切入为产业服务的新赛道——在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举办2024年广东省医学科技产业促进大会,助力广东医疗界晒出创新转化亮眼“成绩单”,100个创新案例脱颖而出,展现了广州医疗机构创新转化的实力;今年五月,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与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携手打造首个院企资源交互数字平台,构建生物医药领域全要素对接枢纽……

  2025年,广州日报将如何为健康传播歌唱?健康有约对创办17年的广州日报金牌健康科普栏目“名医大讲堂”再次升级创新,在“广州阳台”打造“星空夜话”,让医学科普传播更有温度;借助AIGC技术,对“岭南24节气养生”系列短视频进行升级,塑造“橘猫大厨+实力医生”以及“养生熊猫”的科普新搭档;用艺术疗愈,让运动赋能,打造更多彩的患教活动;为职场年轻人打造的轻松科普“咩都话你知”……大众需要的健康科普,健康有约已在“加料”的路上!新一年度的健康传播计划,期待继续携手前行,唱出“科普好声音”,共同书写“健康生活每一天”。

  医 院 打 CALL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党办副主任邰梦云:笑可以治疗干眼症,梁凌毅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去年通过《笑的训练》小视频“火出圈”。这个作品正是我们和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联手打造的。

  如何让登上国际顶刊的研究成果“落地”,让大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我们认为,一要挖掘宣传亮点;二要联合媒体策划创意。广州日报专业、高效、有创意,非常“值得拥有”。期待继续携手,共创更多的“让医学有温度,让科学被看见”的作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徐名颂:“主动健康”理念正重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广医二院与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构建“医媒协同”的创新传播生态,双方突破传统健康宣教模式,通过“专家智库+全媒传播”进行深度合作。未来,广医二院将继续携手健康有约,探索健康传播新范式,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健康传播体系,让权威医学知识触达更广泛人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刘丹: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多年来深耕健康教育和科普领域,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科普作品。同为健康传播的“好搭档”,广医三院与广州日报共同策划打造了诸多“出圈”的健康新闻。未来,广医三院愿与健康有约继续携手前行,共同策划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健康作品。

  名 医 感 言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张宏征:我们从事健康科普,希望让广大患者和家属得到更系统全面的疾病知识,在就医过程心里更有底、医患关系更和谐。在广州日报的帮助下,我们的爱耳科普活动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越来越大;近些年,我们发起的“寻声者”公益基金也通过媒体传播帮助了很多困难家庭的先天性耳聋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希望未来我们能够继续携手,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

  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感谢广州日报始终以高度社会责任感,致力于传播科学、准确与实用的健康知识,在公众与医学间架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我们团队能成为这座桥梁上的一颗螺丝钉,贡献一份力量,深感荣幸。健康科普,绝非易事,尤其当今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努力将“专业术语”变成“百姓常识”,要时刻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更要怀揣一颗真诚服务大众的心。期待今后与优秀媒体、医疗机构、学术团体更加紧密合作,共同构建更强大、更立体的健康科普传播网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山名医团代表、骨科主任赵亮主任医师:近年来,我们与广州日报携手创立了“南山名医团”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健康科普,让医学知识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未来,我们期待与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深化合作,不断丰富科普形式,聚焦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将医院的领先技术、创新成果、暖心故事和产学研转化经验,转化为科学、生动、实用的科普内容,真正惠及百姓健康。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一区副主任张敏:中山六院2014年成立“常在心”公益组织,炎症性肠病(IBD)中心这张医疗名片,也映照着“常在心”十多年公益路的坚守,我们坚持不懈地将“肠健康 慢管理”的理念传递给患者和家庭。未来,期待医媒联手,初心如磐,步履不停,为患者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教授:作为医生,我们深知,要帮助公众早防早治、远离各种常见疾病的认知误区,科普工作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团队与媒体共同探索,创新内容和形式,让专业的科普知识更“走心”。我们将继续携手同行,创新理念、拥抱新技术,制作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科普内容,加大传播力度,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肝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关玉娟:在开展肝病科普的过程中,我们将复杂的肝病防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借助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形式,显著提升了公众的疾病认知水平。合作中,广州日报的全媒体传播优势使科普内容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强,尤其是线上答疑和案例解析,切实解决了患者的实际困惑。未来,希望在针对不同人群定制内容、拓展互动形式的基础上,和广州日报继续合作,进一步打造系列化、品牌化的科普专栏。

  肺癌专家、疾控人“躬身入局” 创意满分的“金点子”这样产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杨衿记分享了“金创意奖”作品《肺癌可怕吗?医患诉心声》的创作故事:肺癌本质上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如何突破肺癌的围剿?我们发现,需要把肺癌变为慢性病。临床医学有三个“回归”: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回归医学人文。视频很好呈现了临床日常,比如在与患者或者家属见面时,医学人文先行,一个微笑、一次握手、轻轻拍拍肩膀,小小三招,彰显了医学人文的温暖、信心和力量!

  如果将抗癌比作一场漫长的考试,身为医生,杨衿记教授希望更多的患者能超越“满分”,在此,他期待更多与广州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进行医媒联手,让健康科普既专业权威又更有温情。

  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陆剑云分享预防接种科普爆款《阿珍与阿强》中的“破窗人”的创作故事。陆剑云认为,健康科普传播对于树立健康理念尤为重要,作为单位负责人参演多部科普作品,希望“躬身入局”、带动全单位争创优秀科普作品的氛围,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他还透露,《阿珍与阿强》成片不到2分钟,产出过程却不轻松,一个小小的破窗动作也反复揣摩,拍摄了10多次才达到满意效果;到最后一个场景拍完时,已接近凌晨2时,“科普视频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制作起来并不容易,特别要向科普工作者们致敬。”

  11个“金创意奖”作品一览

  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IP形象:广州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IP形象——小羊医生“穗穗”“康康”去年正式亮相,寓意健康广州。小羊医生的形象融合了广州地域特色——羊角和木棉花,象征着广州的繁荣与活力。

  庆祝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暨“红十字博爱周”主题定向徒步公益活动:第77个世界红十字日当天,两百名市民在海珠湖公园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定向徒步,沿途一路打卡学习红十字会知识和应急救护技能。

  《肺癌可怕吗?医患诉心声》精品视频:分别跨越“一年”“五年”两道坎的两名肺癌患者,勇敢面对摄像机,与医生一同复盘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综合传播:去年,中山六院主办的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高峰论坛在羊城开幕。广州日报融媒团队通过预热视频、会场直击、秒懂视频、专栏等形式,搭建了专业医学与大众科普的桥梁。

  “白云家医”综合传播:从“5·19家庭医生日”现场宣教活动延伸开展“我的社区我的家庭医生”演讲比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宣传等短视频等系列活动,展现白云区“居民健康守门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助力“健康白云”。

  让预防接种声入人心:来自珠三角不同城市的预防接种工作者们将党建引领融入疫苗科普,以叙事医学的形式,展示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沿革和成效,展现出不同岗位上预防接种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健康中国·我们行动”广州站:政府部门指导、权威媒体主办、医疗机构加入、企业公益支持、市民群众参与,本次活动是跨界共建健康广州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市民贡献了一场知识和体验并重的沉浸式科普大餐。

  慢病宝典、慢病圆桌会:邀请基层医生和三甲医院专家出镜,录制“慢病宝典”短视频合集,共同为慢病防治和管理支招。

  大湾区名医值班室:去年8月19日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期间,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和支付宝联合推出《大湾区名医值班室》,以“主流平台+公益咨询”模式,让基层患者享受到名医服务。

  《越秀靓爆镜——越秀健康驿站》古装短片:鬼马“小波士”遭遇滑铁卢,只因遇到“越秀靓爆镜”。这条古装短片,以巧妙诙谐的剧情设计,让“穿越”时空的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居民,详细介绍了12项免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阿珍阿强告诉你:30分钟很重要》创意短片:包裹在爱情小品“外壳”下的创意科普短片,妙用《阿珍与阿强》词曲,配以疾控医生生动演绎,将“约会迟到”这一生活化场景与“接种后留观30分钟”的科普知识点巧妙链接,成为2024年年度爆款。

广州日报健康周刊A11健康科普 我们一路同行 何雪华、任珊珊、周洁莹、翁淑贤、伍仞、张青梅、徐依励、梁超仪、吴婉虹、李津2025-07-04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