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看广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妍 通讯员欧嘉怡
6月30日,当香港教师周女士驾驶安装了港珠澳大桥纪念版粤通卡的私家车通过港珠澳大桥收费站,ETC通道的电子屏瞬间完成识别——这是“港车北上”超2300万次跨境通行中的缩影。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迈入新阶段之际,港珠澳大桥这条跨越伶仃洋的“黄金通道”,不仅彻底改变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格局,更通过数智化服务升级与区域协同,推动大湾区交通迎来深刻变革。
两年前,《广东省关于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的管理办法》出台,首次为香港单牌车打开北上通道。政策实施前夕,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统筹部署下,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攻坚:30天内完成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升级,创新开发跨境金融结算ETC产品,并于2023年6月30日发出首张由香港交通银行代扣通行费的粤通卡。
数据显示,港澳车辆ETC安装量从政策初期的5万辆飙升至2025年5月的16.2万辆,增幅超2倍。其中香港单牌车从零起步突破6.3万辆,约占跨境香港车辆的半壁江山。
每周五傍晚,周末跨境探亲、商务车流就提前到达珠海口岸,形成蔚为壮观的“北上潮”。香港医生梁生的行程颇具代表性:“现在到中山父母家只需75分钟。”
两年来,数字化给港珠澳大桥带来了显著变化:政策实施初期ETC使用率仅22.8%,人工通道常排长队;至2025年5月,ETC普及率跃升至47.5%,车辆通过收费口时间从数分钟压缩至数秒,整体通行效率提升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