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来荔枝林中,点点胭脂红缀满枝头。

惠来荔枝借助电商平台畅销海内外。

“福荔”树干中空处长出灵芝。

果农为“福荔”修剪枝叶。

“福荔”需三人方能合抱。
又是一年仲夏至,在“中国荔枝之乡”揭阳市惠来县,17万余亩荔枝树将迎来采摘季。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诱人的气息,果农们脸上洋溢着喜悦。
在漫山遍野的荔枝林中,一棵千年古荔格外醒目,它便是位于揭阳市惠来县葵潭镇千秋镇村的“福荔”。“福荔”以千年之姿傲然挺立,至今仍能年产荔枝数百斤,堪称岭南荔枝文化“活体文物”。如今,借着“百千万工程”的春风,这棵千年古荔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成为百姓“致富果”,更吸引着八方宾客慕名而来,共赴惠来荔枝的“甜蜜之约”。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福荔”小档案——
年龄:至今近千岁;
特性:晚熟,7月底采摘;
产量:高峰时近千斤,现在三四百斤。
见证先民迁徙史
穿行于惠来山间,漫山遍野的荔枝林翻滚着绿浪,点点胭脂红缀满枝头,甜香裹挟着海风湿气扑面而来。这里被誉为“中国荔枝之乡”,据《潮州府志》记载,惠来种植荔枝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
记者走进惠来县葵潭镇千秋镇村,穿过挂满荔果的山间小道,一棵苍天古树映入眼帘——这便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荔枝树“福荔”。只见“福荔”树上已挂有翠绿色的荔果,但果实较小尚未成熟。
“它是广东最晚熟的荔枝,预计要7月底才可采摘。”果农杨国静爬上步梯,细心地为“福荔”修枝剪叶。“以前最高年产量近千斤,今年预计产量也有三四百斤。”杨国静言语间满是自豪。
这株“福荔”背后的故事传说颇为传奇。据葵潭镇文化研究者魏炳帕介绍,相传宋代,魏氏祖先自福建南迁,将珍贵的荔枝种子藏于扁担,辗转至惠来时,被此地温润气候与肥沃土壤吸引,遂定居并播下种子。随后,这棵“福建荔”便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见证潮汕先民从闽迁粤的活证物。
“这棵千年古荔枝树可是我们村的‘活史书’。”站在虬枝盘曲的古树下,千秋镇村干部魏俊强向记者讲述起一段传奇。公元1276年,宋少帝赵昺南逃途经此地,村民敬献当时名为“福建荔”的果实。宋军击退元军后,赵昺赐封此荔为“福荔”。自此,“福荔”之名流传千年。
穿越千年送“福荔”
往事越千年。自“福荔”扎根后,荔枝种植在千秋镇村蓬勃发展。记者在现场看到,“福荔”作为“镇村之宝”,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盈枝。有意思的是,古树主干中有部分空心之处,竟长出了几朵灵芝,为古树平添几分“灵气”。
为了证明“福荔”树干粗大,魏俊强专门喊来另两名村干部,三名成年人伸开双臂,手拉着手方能将树干环抱。魏俊强告诉记者,“福荔”果实皮薄核小,果肉晶莹剔透、清甜多汁,被当地人称作荔枝产业链“王冠上的宝石”。
除了这颗“宝石”外,千秋镇村中还散落着不少古树“明珠”。村中千亩古荔林中,百年古树不在少数——四五百岁的“状元红”红袍加身,三四百岁的乌叶荔枝果实硕大沉手,皆为村里的“明星树”。
“与普通荔枝相比,千秋镇村古荔优势显著。独特生态环境让其积累丰富营养,风味醇厚。”聊起村中盛产荔枝的秘诀,魏俊强如数家珍,“我们荔枝种植融合古法与现代技术,果实天然健康,而晚熟品种则填补了市场空白,再加上深厚历史文化赋予其独特品牌价值,使其成为高品质荔枝的代表。”
以荔为媒引客来
当前,惠来县正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机遇,以荔枝为媒,开启产业兴旺新篇章,让惠来荔枝成为当地百姓“致富果”。
据惠来县荔枝协会会长方秋盛介绍,今年全县的荔枝种植面积超17万亩,主要都是中晚熟的品种,集中在6月下旬到7月底上市。这几年县里引进岭丰糯、井岗红糯、仙进奉等优良新品种,惠来自身培育的红脆糯也以“惠来妈祖红”之名崭露头角,高产稳产,有望成为惠来荔枝品牌和名片。
“今年水分充足,荔枝收成较好,预计全县荔枝总产量可达11万吨,品种丰富程度和产量均为近年新高。”方秋盛说,“近段时间,惠来还通过组织产销对接、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全力帮助果农拓宽销售渠道。”
借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惠来县还积极推动荔枝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千秋镇村,当地计划斥资约798万元打造占地383亩的莞揭优质荔枝保育基地,构建“产、研、销、文、旅”融合发展格局,通过整合荔枝产业资源吸引游客,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惠来荔枝”品牌效应转化为果农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