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路东连天河西接珠江 名胜古迹串珠成链 首条地铁沿路穿行

九公里通古今 八段路载春秋

广州日报 2025年06月25日 张忠安

   中山一立交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摄

  南越王博物院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俯瞰中山四路、五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摄

  位于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的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伦文叙雕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摄

  仁威祖庙

  荔枝湾

  陈家祠

  西门口瓮城遗址

  六榕寺

  伦文叙纪念广场

  北京路步行街

  省财政厅

  广州城市原点

  都城隍庙

  广州农讲所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中华广场

  中山大学北校区 图片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王维宣、陈忧子、廖雪明

  读懂广州第一七〇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出品/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忠安

  广州的中山路如一条流淌着城市精神的时光长河,被誉为“跨越古今的最美9公里”。它东连天河,西接珠江,全长九公里,分八段,是广州城内贯通东西的通勤大动脉。

  从秦汉时期在珠江北岸建城伊始,到唐宋时期城内东西通衢、明清时期汇集官署学宫的惠爱古街,再到20世纪40年代正式定名,广州中山路跨越两千余年。沿线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商贸地标无数,犹如一部流动的城市札记,层叠城市记忆,见证广州从建城至今的沧桑巨变,也写就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求新求变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一路连古今

  在中国,“中山路”有将近200条,无论是位于广州、南京、上海,还是天津、南昌等地,中山路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与风情,也各具特色。

  曾是珠江北岸 当代“集齐”八段

  6月21日,正值周末,不少学生在家长带领下来到南越王博物院打卡。这里曾是南越国宫署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五六米,包含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了解广州城市发展的必到之地。而广州中山路,就是从这里开始孕育、成长、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

  赵佗城东西门在今中山路上

  珠江,广州的母亲河,世人皆知,北岸在今沿江路一线。然而你可知道,今天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山路曾经就是珠江北岸。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在今中山四路一带,傍番山、禺山,临珠水筑“任嚣城”,开始广州建城史。其继任者赵佗扩建南越国都城——赵佗城。

  据《越秀史稿》所绘的示意图,赵佗城北至今越华路南面高坡一线;西界在广仁路、广大路、小马站一带;东边在今旧仓巷附近,东西城门就在今天的中山路上。南界在今西湖路北侧,不远处便是浩瀚的珠江。当时,赵佗在城中建了宫殿官署,王宫主殿就位于今北京路北段省财政厅一带。宫殿前的南北大道,就是今天北京路的前身;宫殿前的东西大道,就是今天的中山路前身。至于当时的中山路叫何名,今已无从考证。

  唐代,中山路所在地作为古城唯一东西轴线,东起行春门(今仓边路),西至有年门(今人民公园)。1998年,考古学家在今仓边路、2005年在旧仓巷西分别发掘出唐代的东城墙。此后,又在西湖路光明广场发掘出唐代城墙,应为广州的西城墙。南汉时期,广州改称兴王府,今中山路北端省财政厅一带为宫城。今天的中山路就是当时南汉皇宫前连接东西城门的王城主道。宋灭南汉后,重筑广州中城、新筑东、西二城,合称宋三城。但三城街道各成一体,今中山路尚未贯通全城,今中山四路、五路为广东布政司前街,连通城东和城中。

  搭乘地铁一号线在公园前站下车,然后沿中山五路东行至北京路,再沿北京路向北走到尽头,广东省财政厅附近,就是南越国宫署所在地,南越王博物院主展馆就搭建在考古发掘现场之上。步入展馆,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王宫花园曾经的构造,感受当年的壮观和辉煌。工作人员说,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这里陆续发掘出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南汉国的宫苑和宫殿遗迹,以及明清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些遗迹遗物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清代称惠爱街

  20世纪40年代定名中山路

  中山路历史虽然悠久,但直到明清时期才有街名记载。如果时光倒流,明初,广州三城合一,原宋元时期的西、中、东城墙被拆,在今西门口一带筑正西门,门内开辟西门大街(今中山六路),连接原中城和东城主干道布政司前街。自此,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和中山六路贯通,成为明代广州城内的东西干道。

  清代的中山路就有“惠爱”之名。据《广州市地名志》所载,今中山四路清代称“惠爱大街”,今中山五路、六路,称“惠爱街”。“惠爱”二字源于明代的惠爱牌坊。据《广州城防志》记载,惠爱牌坊大致立于今中山六路与解放路交接处,纪念的是广州建城两千年来惠民德政的67名地方长官,如任嚣、赵佗等。路因坊而得名。当时的中山路,是全城东西通衢大道,汇集了布政使司、巡抚部院、两广部堂、贡院学宫、城隍庙等官衙、文教机构,各大机构门墙相接,非常壮观。

  辛亥革命之后,广州筑马路、建骑楼,原惠爱街、惠爱大街拓宽为大马路,定名为惠爱西路、惠爱中路、惠爱东路。1921年,原大东门以东开辟大东路,后又在大东路以东筑百子路。1925年,为实现孙中山“南方大港”的构想,省港罢工工人筑路委员会发动3000多名青壮年修筑从城内到东郊黄埔的公路,取名中山公路,是国内第一批以“中山”命名的城市道路,也是今中山大道和中山一路的前身。

  中山路真正得名是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全国为纪念孙中山,命名了一批“中山路”。广州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大本营,惠爱路、百子路、大东路又是城市要道,人文历史厚重,于是,原中山公路东山口至杨箕段改名中山一路;百子路、大东路为中山二路、三路,惠爱东、中、西三路分别为中山四路、五路、六路。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西门外西关的恩龙里等路段被辟为中山七路。此后,为配合珠江大桥通车,将中山七路以西的荔湾南约马路等拓建成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

  20多年后,中山一路延伸至今广州大道。拔地而起的中山一立交将东风路、中山路、广州大道、黄埔大道以及内环路等城市干道连为一体,成为广州城市快速发展的交通命脉。至此,历时2000多年,东连黄埔大道,西接珠江大桥,全长9千米、分8段的中山路基本形成,由东到西,依次为中山一路至八路,不仅连接地理意义上的古城与新城,还承接了文化意义上的古代与现代,成为广州的文化和精神之路。

  八段各不同

  由八段路构成的广州中山路,每一段风格都不同,各有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一条广州中山路,犹如一部流动的城市札记,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文教兴盛、商业繁荣的千年之美。其中,中山一路、二路、三路,为旧时广州城东门外最为潮流之地;中山四路、五路、六路连接古城东西城门,历史最悠久;而中山七路、八路,位于西关,市井烟火最浓厚。

  中山一路、二路、三路

  大东门外,紧随时代最潮流

  沿途打卡:梅花村、东山口、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英雄广场、中华广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中山路的前三段,中山一路、二路、三路,位于广州古城的正东门(大东门)外,民国时期才修筑。如今这三段路,东连黄埔大道西(中山一立交),沿着内环路,至农林下路、署前路交会处为中山一路,约2.1公里;沿路前行至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川路,则为中山二路,约870米;中山二路至越秀中路之间的约850米为中山三路。

  这三段中山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潮流。从中山一立交沿着中山一路向西行,头顶是内环路高架桥,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居民楼、学校、商铺,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与之相交的农林路、福今路、梅花路等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一个极具韵味的“名人故居集中地”——梅花村,就隐藏在这里。

  “梅花村”,这个颇有田园诗意的名字,可追溯至1930年。当时,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把广州建成“花园城市”的构想,这里被打造成为中国首个模范住宅区,堪称当时中国最新潮的住宅区,陈济棠、陈维周、孙科等众多民国时期的广东政要都曾在这里居住。梅花村至今还保留很多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群。

  跨过农林下路,便是中山二路。相比中山二路,大家更熟知的是“东山口”。“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在广州无人不知。20世纪初,一大批华侨来到东山口“拓荒”,将原本古城东门外的荒郊野岭变成洋楼林立的繁华地段。你可知道,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位于中山二路74号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是创立于1909年的广东公立医学堂,后逐渐发展并更名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大学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从蹒跚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历程。

  在时代的浪潮中,中山路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海内外的客人,成就无数商业传奇。然而,广州中山路的真正蜕变,则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地铁一号线的开通。

  首条地铁沿路穿行

  1999年6月,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西起芳村西塱,东至广州东站,全长18.5千米,横跨荔湾、越秀、天河三大城区,大大改善了广州的通勤环境。地铁一号线全线16座车站,有7个站就镶嵌在中山路上,从中山一路的杨箕站延伸至中山七路的陈家祠站。可以说,地铁一号线犹如地底下的中山路,串起了北京路、东山口、中华广场、中山七路等众多现代商圈,其中又以中山三路最为潮流,流行前线、地王广场等承载了无数广州人的青春时光。

  “80后”的彭万刚对第一次到流行前线的情景记忆犹新。“我记得很清楚,流行前线开业的那一天,也是地铁一号线开通的那一天,我跟着朋友一起去到现场,人太多了,大多是十五六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彭万刚说。1999年6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仪式在公园前站举行。就在这一天,流行前线在烈士陵园站开业,成为广州第一个与地铁连通的地下商业空间。那一天,当烈士陵园站A出口的闸门一打开,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入这个崭新的商场。年仅16岁的彭万刚挤在人群中,眼前是前所未见的卡通手办、潮牌运动服,少年们的欢呼声在霓虹灯下沸腾。

  中山三路潮流聚集

  紧接着,中华广场拔地而起,成为老城区第一家综合性购物中心。它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等地标隔街相邻,人流量大。广场户外观光电梯如银龙盘旋,生鲜超市、综合型百货与现代影院吸引全城人的目光。“逛中华广场”成为当时广州人最时髦的事情之一,尤其是在重要的节日期间,商场内外被装点得美轮美奂,人潮涌动,人们来到这里买最时髦的衣物、吃南北特色的美食,看最新上映的电影。

  再加上地王广场、东川名店城,整个中山三路成为广州最潮的地方,甚至蔓延到中山五路。2006年,位于中山五路的“动漫星城”开业,成为全国首个动漫网游体验基地。无论是时尚达人,还是普通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梦想。当时,刚大学毕业的黄菲菲,拿着自己平时攒下的几千块钱,跑到动漫星城租下一间20平方米的门面,开起了樱漫书店,成为国内第一批在动漫书店领域吃螃蟹的人。如今,黄菲菲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分店众多,还推出当下最流行的潮玩、二次元服饰及“谷子”周边等产品。一间小小的动漫书店,犹如一个青春宝盒,装满了新一代人的年轻记忆,又为新人带来更潮的享受。

  如今,流行前线已华丽变身未来城,而类似地王广场、动漫星城等潮流体验遍布广州城,后浪推前浪,共同演绎着广州敢为人先、革故鼎新的故事。

  中山四路、五路、六路

  古城通衢,人文荟萃景最多

  沿途打卡: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农讲所(番禺学宫)、明远楼(广东贡院)、都城隍庙、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北京路步行街、六榕寺、光孝寺、伦文叙纪念广场等

  从中华广场出来,沿着中山三路向西,走过东濠涌,就进入中山四路。如果时光倒流到明清时期,这里是广州城东端,今越秀中路、越秀北路就是城墙所在地,东濠涌就是当年的护城河。

  从这里一直到西门口,分中山四路、五路、六路三段,连接广州古城东门和西门的主干道,沿线历史底蕴最厚重,历代宫署官衙、书院学宫、商贸中心等都聚集在这一带,犹如一部广州城市发展的无字史书,于烟火人间徐徐展开。

  中原名流传文教 一路美景何其多

  南越王博物院、城隍庙、广州农讲所、广州第一公园、城市原点等名胜古迹,沿着中山四路到中山六路一字铺开,广为人知。但不为人们熟知的是,这短短几公里,还汇聚了番山云气、孤兀禺山、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等众多历代“羊城八景”,见证了广州开放包容和文风兴盛的历史。其中,又以“琪林苏井”的故事最为动人,既见证了广州海丝文化的传奇,又见证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历程。

  走出西门口地铁站C出口,便是捷泰广场和中六电脑城,四周高楼林立,人流熙熙攘攘。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明代羊城八景“琪林苏井”所在地。早在唐代,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开元寺。高僧鉴真曾驻锡于此,并留下倾城相送的佳话。

  到了北宋年间,开元寺被改建为天庆观,可惜一度毁于战乱,后得南洋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人捐资重修,成为广州海外贸易兴盛的佳话。重修后的天庆观,规模宏大,碑刻题咏琳琅,名曰“琪林”(也作“琪琳”),引来四方名流雅聚。宋元符三年(1100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获赦北归,途经广州,在此住了一个多月,论文赋诗,留下美文《众妙堂记》。其间,他见百姓饮咸苦珠江水,恻然心动,亲自在居所外凿了一口井,清泉汩汩而出。此井遂得名“苏井”,惠泽百姓,传为美谈。

  有了苏东坡的加持,天庆观声名远扬。明代诗人孙蕡赞曰:“群英结诗社,尽是琪琳仙。”文人墨客在琪林绿影下诗酒唱和,通宵达旦,何其美妙!遂以“琪林苏井”的美名入列明代“羊城八景”。如今,琪林盛景已成满目高楼,历史韵味蕴藏其中。中六电脑城前,行人踏过的地砖,恰是昔日琪林门的遗痕;光孝路东侧的“井边巷”则是宋代“苏井”所在之处。

  中山路浸润的文墨岂止东坡一人?大书法家米芾、周敦颐等都曾在这一带挥毫留韵,传道授学。这条古时的通衢大道,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始终以包容的胸襟接纳着四方贤才,共同滋养了本地文化。其中,明代伦氏“一门四元”的传奇在此传颂。

  伦门四元传佳话 一路分布三学宫

  从中山六路的中六电脑城向南,便是面积不大的伦文叙纪念广场,再往南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福地巷。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广场、街巷,却深藏广州文脉记忆。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琅琅书声。

  伦文叙出生于1466年,祖籍今佛山石湾,父辈时来广州,居住福地巷一带。因勤奋聪颖、才思敏捷,伦文叙少时便以“鬼才”闻名。坊间至今流传他为《百鸟归巢图》所题奇诗——以数字巧嵌百鸟之数,令时人叹服。相传有一天,伦文叙给一员外送菜,恰巧遇见员外与朋友正欣赏一幅《百鸟归巢图》。员外知道伦文叙的才学,便请他题诗。伦文叙稍加思索,提笔写下:“飞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员外读后拍案叫绝。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道算术题,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乘以四是十二,五乘以六是三十,七乘以八是五十六,累加起来刚好是一百,正是“百鸟”之意。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34岁的伦文叙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在会试和殿试中连夺会元和状元,成为南宋张镇孙(祖居今状元坊)之后广东的第一个状元。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三个儿子亦才华横溢,长子中解元,次子获会元,“一门四元”传为岭南千秋美谈。后人将伦氏居住地唤作“福地”,寓意人杰地灵。为纪念这一传奇,2010年,中山六路南侧建起伦文叙纪念广场,激励着广州人始终发奋图强,传承文脉。

  明清时期,书院、学宫林立,是文风鼎盛的生动注脚。中山四路南侧的广府学宫,是广州最高学府,被誉为“岭南第一儒林”;中山四路的农讲所,曾是番禺学宫;中山六路南侧米市路与解放路之间,曾矗立着南海学宫。而今中山四路南侧广东贡院(古时科举乡试的考试场所),正是中山大学、广东实验中学等百年名校的发端之地。

  文风鼎盛也让这座城市始终在文化传承中,成为近代中国革新思潮涌起的策源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今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创办万木草堂,梁启超等有志之士齐聚于此,一方端砚起风潮,奏响“万木承志,少年当强”的时代呼声,将维新火种播向神州。如今,这方寸小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城求新求变的精神底色已然刻入院内的每一块沧桑基石。

  店铺比邻延商脉 百岁艳芳现美篇

  官衙聚集,文教兴盛,思潮活跃,自然也是人口密集之地。广州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中山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唐宋时期,今中山四路、五路一带已是商贾辐辏;明清之际,致美斋、三多轩等名店在此扎根,织就岭南最繁华的商业图景。20世纪初,城墙化作路基,骑楼廊柱间,李占记钟表、新大新百货、艳芳照相馆等众多屹立至今的老字号,共同谱写了近代广州商业传奇。其中,艳芳照相馆用光影记录了这座城市敢为人先的气魄。

  从中山六路拐进朝天路,艳芳照相馆门前人来人往。据《北京街道志》记载,这家老字号最早发轫于中山五路。1911年,广东三水人黄跃云、刘昌泉在香港中环开办艳芳照相馆,第二年移师广州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新民路口处),称“省港艳芳照相馆”。当时,艳芳照相馆以出色的人物肖像照和集体照声名日响,20世纪20年代驰名省港澳。1923年8月11日,艳芳照相馆的摄影师在永丰舰上为孙中山、宋庆龄与官兵合照留念,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照片。1927年,鲁迅受邀前往中山大学任教,其间专门与夫人许广平、好友蒋径三到“艳芳”合影,留下的一张经典照片,竟成了艳芳照相馆的“名片”。

  如今,因城市发展需要,几经搬迁,艳芳照相馆从中山五路落户朝天路,继续记录着城市的最美瞬间和市井烟火。

  中山七路、八路

  穿过西关,市井烟火最是浓

  沿途打卡:陈家祠、西门口瓮城遗址、荔枝湾、泮塘、仁威祖庙等

  要说广州的市井烟火气,古西关(今荔湾旧称)最为浓郁。西关位于古广州城正西门之西,故得名,明清时期是广州的商业中心。有一种说法:“体味岭南文化要来广州,体验原汁原味的岭南风情和老广州的生活气息,就一定要来西关。” 中山七路和中山八路恰好横穿西关。

  中山六路出了西门口,就是中山七路,赫赫有名的陈家祠就在此路段。这座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陈氏书院,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出了陈家祠,沿路向西,过了荔湾路口,便是中山八路。道路两旁,批发市场、玩乐中心等现代商业生机活跃。一拐进泮塘路,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满满的西关风情。泮塘路上,老字号星罗棋布,一眼望去,钵仔糕、猪肠粉、云吞面、杨枝甘露……样样皆有,样样地道。与中山路连接的古街古巷,犹如毛细血管,承载着无数广州人的童年记忆。有的街巷并不宽阔,临街店铺小而简陋,但几张桌椅就能撑起一个店,食客愿意在此排队等待,只为品尝最纯正的广州味道。记者走进一家小店,老板正手速飞快地煎着马蹄糕,动作行云流水,分外娴熟。马蹄糕正嗞嗞作响,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来一碗红豆双皮奶,再来一碗萝卜牛杂……边逛边吃,就在这不经意间,时光悄悄溜走。

  年过五旬的谢先生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从佛山迁居广州,特别喜欢的就是这里的烟火气。“十几岁的时候,我还住在佛山。有一次和亲戚一起来仁威庙。从仁威庙出来,附近有好多美食,肠粉、甜品、芝麻糊,还有大名鼎鼎的艇仔粥,都是我爱吃的。”

  此后每次来广州,他都要专门到这一带享受美食,迁居广州后更是如此。他还告诉记者,中山八路附近一带,包括泮塘路、龙津路、泮塘五约,散布了许多广州特色美食小店。“朋友来广州,我都建议他们来这里逛一逛,感受千年古城的市井烟火气。”

  广佛同城

  “中山九路”

  “广佛候鸟” 双城生活

  从西关古街巷返回到中山八路,再往西,过了荔枝湾、中山八路立交,就到了珠江边,中山路也就到此为止了。但你可知道,有一条没有路牌的“中山九路”,延续着中山八路,见证了广佛同城的历史进程。

  车子驶过珠江大桥到达芳村滘口,再沿着广佛路走上一个公交站的距离。如果你第一次到这里问路:“请问,这是哪儿?”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里是“中山九路”;如果你以为自己还是在广州,当地人又会补上一句:“这里是佛山黄岐。”

  黄岐,原名黄竹岐,属于佛山南海区大沥镇管辖。大沥毗邻广州,早在明朝时期,这里就有连通广佛的省佛通衢,东起广州秀水墟,经广济桥、三眼桥、盐步街等,最后进入佛山古镇。20世纪70年代末,省佛通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全长15公里的广佛公路。

  20世纪90年代,双城记的春风最先吹到紧邻广州的佛山南海黄岐,相当一部分广州人到黄岐买房居住,被称为最早一批“广佛候鸟”,他们正是广佛同城的先行者。据说,当时有一家开发商,从黄岐向东,过了珠江大桥,就看到繁华的广州中山八路。于是,突发奇想,在黄岐打出了“中山九路”的广告语。正是这个奇想,紧挨广州中山八路的南海黄岐,就慢慢有了“中山九路”的俗称,延续广州中山路的繁华。此后的数十年间,福盛花园、嘉乐花园等一批住宅小区出现,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现代物流蓬勃发展,催生了无数“广佛候鸟”的故事。

  家住黄岐的黄先生就是20世纪90年代在黄岐买房的广州人,他看中的就是当时房价便宜、生活方便。在黄先生的介绍下,已经在广州工作近15年的梁女士也到黄岐置业居住。“当时,这里还是一个小岛,人不多,环境特别好,山清水秀,还有石门中学。”不过,梁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通勤广州主要依靠私家车和公交车,上班族总体不多。后来交通越来越便利,上班族也就多起来,两地来往更加密切。“住在这里特别舒服,我一直都不想离开,一住就是十几年。”梁女士说。

  如今,珠三角已经连片成了城市群,广佛城际无缝连接,“中山九路”虽无正名但有其实。广州中山路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两千多年的演变,也见证了广佛两地密切往来的故事。

  中山路历史演变

  •秦汉至唐宋

  路名暂未发现有文献记载

  •明代

  布政司前街(今中山四路、五路)

  西门大街(今中山六路)

  •清代

  正东门大街(今中山三路)

  惠爱大街(今中山四路)

  惠爱街(今中山五路、六路)

  •民国

  中山公路(一段)(今中山一路)

  百子路(今中山二路)

  大东路(今中山三路)

  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

  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

  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

  •当代

  恩龙里 (今中山七路)

  荔湾南约马路(今中山八路)

  (部分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地名志》《越秀史稿》)

  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唐 · 张九龄 《送广州周判官》

  家住半塘曲,沿回几折湾。门前荔枝熟,屋后钓舟闲。——元末明初 · 孙蕡 《荔湾渔隐》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A6九公里通古今 八段路载春秋 张忠安2025-06-25 2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