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德黑兰

本报记者连线以伊冲突下的华侨
广州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程依伦、张慧琪

  刘志业一行抵达阿塞拜疆边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通讯员刘志业 摄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程依伦、张慧琪)本轮以伊冲突持续,目前紧张局势仍未得到缓和。在过去一周内,当地华侨也经历了辗转的“撤离”之旅。6月18日—6月19日,广州日报记者多方连线在伊朗的同胞,听他们讲述了各自的撤离经历。

  “突如其来”,这是不少当地华侨对于这场冲突的直观感受。刘志业在伊朗生活了20多年。6月12日,以色列开启大规模空袭伊朗的前一天,刘志业还在他当地朋友家里喝茶。大概凌晨3点20分,窗外传来一阵咚咚声,将他吓了一激灵——“不会是开打了吧?”刘志业心想。随后群里不断弹出的消息佐证了他的猜想。

  刘志业所居住的区域在德黑兰第三区,这里聚集着不少机构,包括警察局、电视台、银行等。以色列的第一轮空袭极具针对性,这里成为目标。

  那一晚,爆炸的声音有远有近断断续续持续了2个多小时。第二天一早,刘志业发现距离他一公里处的瓦纳克广场附近最高的建筑的尖部已经被炸飞,分布在周边的部分民房也难逃被摧毁的命运。同步的变化还包括:商店不再开门、网络信号断断续续,最明显的还有战时限油,“等到16日我们离开时,每辆车一次只能加15升油。”刘志业说。

  相比之下,同样生活在伊朗的P先生和前往伊朗出差的房女士,则没有那么幸运。据房女士描述,沿途加油站排起的长龙已绵延数公里,甚至延伸到了高速路上;P先生一行人等待了40分钟,才加上油。

  6月15日,身处伊斯法罕的房女士和身处德黑兰的P先生在晚间做出了撤离决定,目标锁定在免签的邻国亚美尼亚。

  然而,撤离之路并不顺利。撤离德黑兰的路上,当时已出现严重交通堵塞。前往亚美尼亚边境,需途经距德黑兰200公里的加兹温市,这段平时仅需约2小时的路程,当天P先生却耗费了6小时。待他最终到达亚美尼亚时,全程已耗时两日。

  刘志业在6月16日下午5点左右启动“撤离德黑兰”计划。次日早上6点,他带着团队离开德黑兰,前往伊朗—阿塞拜疆口岸阿斯塔拉。

  “我们花了约9个小时到达阿塞拜疆,除了在伊朗口岸出关时滞留了3个多小时外,路上都很顺畅。一是因为司机熟悉路况,抄了小路躲避大路拥堵,同时也携带了备用汽油;二是因为大使馆给予了很大支持,伊朗和阿塞拜疆当地华人联合会一起协助使馆组织人员撤离。尤其是阿塞拜疆,我们走的边境口岸过去是封闭的,这次是临时为撤侨开启,中国驻阿塞拜疆的领事也亲自在口岸迎接撤离伊朗的中国人。”刘志业表示。

广州日报要闻A9撤离德黑兰 程依伦、张慧琪2025-06-20 2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