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学东
全运保电 广州有我
15年前,他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电力保障团队副组长,见过凌晨四点的海心沙;如今,他是十五运会开幕式表演现场保电专班负责人,将开创全新的保电模式。电力“老将”陈学东,这一次又有新挑战,不变的是,他依然只有一个选择:成功是唯一选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亚运会:“零差错”完美保障开闭幕式
58岁的陈学东,是一位拥有38年工龄的“老电力”。两次重大体育赛事场馆的保供电工作,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注脚。一次是1991年第一届世界女足赛番禺赛区,另一次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开闭幕式。他办公室的柜子里,还收藏着亚运会后广州市政府颁发的“嘉奖个人”荣誉奖状。
重大体育赛事的保供电有什么特别之处?陈学东说:“相比日常,它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除了要保证电网安全运行,还要确保场馆用电安全,需要深入到场馆里开展供电保障。”
2010年7月26日,陈学东作为电力保障团队副组长,第一次到海心沙摸查情况。现场还在施工,未有通风排水装置,炎夏气温可达40℃。配供电系统电房位于地下空间,走廊积水未清,人踩着临时铺就的砖路前行。“一开门,一群蚊子扑面而来,像是见到‘鲜肉’一般。”现场设备安装的情况更是令他放心不下,接触不良的接头,很容易发热出事。陈学东带领团队,拆开所有接头,全部重新打磨,对隐患“零容忍”。
困难的不仅是现场条件,还有沟通协调。每次特试、特检和设备缺陷处理都不得不停电,在已送电的区域,其他团队需要办公、施工、排练,每一次停电都劳师动众。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他们把2/3的设备缺陷处理都安排在晚上通宵进行。艰苦的条件,长时间的工作,团队不少成员都因此生过病。
得益于前期的准备充分、计划周全,以及团队的不畏艰辛、排除万难,万众瞩目的亚运会开闭幕式,海心沙配供电系统全程“零差错”,保供电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一切尽在计划之中。”陈学东坦言自己有追求完美的性格,正是这一份“吹毛求疵”的执着,最终兑现了“万无一失”的承诺。
十五运会:以全新模式践行“绿色”理念
时隔15年,广州再一次迎来重大体育赛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亲历亚运会保供电工作的陈学东,一天中午接到老伙计的电话,邀请他出任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开幕式表演现场保电专班负责人。
此时,陈学东距离退休只剩两年。家里老父亲的身体不太好,需要照顾。“我老婆已经退休,她说家里的事情不用操心,工作上的事情我自己决定。”陈学东说,“如果不做这件事,最后这两年就是一条一眼看得到头的直线,但参加保供电工作,我每天都可以过得不一样,还会接触新东西。”他决定接下任务,以老带新,薪火相传。
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保供电,不仅有精神的传承,更有模式的重大突破。区别于亚运会“柴油发电机主供、市电(城市电网)备供”的保供电模式,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的表演负荷保供电首次采用“市电与储能主供、柴发备供”模式,这一创新在国内外大型活动保电领域尚属首创。
新模式践行“绿色”办赛理念,但创新也意味着风险,而十五运会保供电要求“成功是唯一选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压力给到陈学东,他有底气,也有决心。“一方面,广州电网经过多年建设,跟15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高,坚强网架的技术优势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另一方面,储能加入市电我们也有实践经验,希望新模式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中成功应用,为今后重大活动保电工作提供示范样本,推动广州储能产业发展。”
“如今,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留给我们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百来天,非常紧张,必须加班加点。昨天,我们团队就是朝八晚十的工作时长。”陈学东说,虽然储能被形容为“超级充电宝”,但这远非给手机配一个充电宝那么简单,不同电源的加入会面临系统协同、相互配合等问题,要通过很多试验、联调,才能达到稳定,消除风险。
从亚运会到十五运会,这是不是职业生涯后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倒是没想那么多,我的想法其实很朴素。”陈学东聊起了大孙女,“她今年6岁,跟我比较多,我常常和她讲故事、做游戏。在海心沙,我告诉她,外公当年就在这里负责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保供电。这一次接下任务,我最初想的不过是,以后又多一个故事和她分享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