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部署下一阶段“百千万工程”工作:

文化赋能 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本

广州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李传智

  南海区将文化赋能作为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战略支点,图为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现场。

  昨日,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三大文化品牌赋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会上,南海区宣读了2024年度南海区“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名单,并部署下一阶段“百千万工程”工作。接下来,南海区将坚持把“百千万工程”、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以“文化赋能”作为南海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战略支点,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各方力量,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具体事项、具体项目上,确保完成“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既定目标,推动南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为“再造一个新佛山”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现场,南海区与粤财担保集团、南粤银行佛山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新的金融“活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传智 通讯员南宣

  部署: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南海样本

  今年是实现省“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会上,南海区部署了下一阶段“百千万工程”工作。南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岑灼雄表示,南海区将围绕“五个大抓”工作要求,以环两江先行区南海片区建设为主阵地,协同推进全区“三年初见成效”重点任务,全力打造人才近悦远来、人城双向奔赴的城乡融合发展南海样本。为此,南海区将突出抓好以下工作:抓好规划设计,提升城乡美学价值;抓实重点任务,提升区镇村发展能级;抓好先行区南海片区建设,打造集中展示窗口;抓好改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抓好多元参与,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共建共享。

  据岑灼雄介绍,为加快提升城乡建设质量,南海区以打造精品路线为抓手,提升各镇街整体风貌,重点打造桂城街道公园城市滨河环线及人才乐园科创环线、九江环西江—北江城产人文活力线、西樵环山文旅融合线及听音湖—西江片区联动线、丹灶有为水道与金沙户外文旅线、狮山五城联动示范线、大沥产城融合线及过河进湾线、里水三生融合线等多条精品路线。今年,南海区力争全区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不少于10%,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不少于10%。

  今年,南海区计划新培育30个典型村,其中着力推动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西九丹三镇新增培育21个典型村;大力支持桂城街道今年冲刺千亿镇街,推动亿元村增至58个。为做强做优优势产业,南海区将统筹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布局,重点增强产业链韧性,壮大电力设备智造千亿级集群和17个百亿级制造业集群,推动“4+3”新型产业集群聚链成势。

  发力:三大文化品牌助力“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

  今年以来,南海区坚持人文引领、科技驱动,深入实施“1123”文化工程,大力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驱动发展动力之变、模式之变,牵引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会上,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介绍,为充分发挥大地艺术节、“南海龙超”“墟游记”三大文化品牌的文化凝聚力、产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助力“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南海区委系统谋划制订三大文化品牌赋能“百千万工程”系列工作方案。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既是具有社会性的公共文化工程,也是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根据《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第三届至第五届工作方案(2025—2030年)》,到2030年,南海区将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在地艺术IP、全国人文艺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标杆、全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南海龙超”根植于南海深厚的龙舟文化传统,是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体育盛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佛山市南海区创新打造“南海龙超”品牌工作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南海龙超”要实现“四个一”目标:打造一个全国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品牌,构建一个涵盖赛事运营、文创开发、文旅服务的百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非遗传承新生力量,形成一套乡村振兴示范的南海模式。去年,以叠滘龙船漂移为代表的“南海龙超”活动,吸引全网37亿流量,今年全网流量更是超63亿。接下来,南海区将通过办好品牌赛事、全域开展龙舟主题活动、创新品牌宣传,持续打响“南海龙超”品牌。今年,南海区将加快国际龙舟运动中心建设,计划10月前建成龙舟公园首期。

  根据《佛山市南海区“墟游记”品牌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南海区“墟游记”通过艺术介入激活旧场域、推动城市更新、赋能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未来五年,南海区将以“墟游记”模式完成5个以上重点场域的旧改工作,“墟游记”品牌活动覆盖20个旧改项目。到2030年,南海将把“墟游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乡创品牌,成为激活城乡资源活力、重塑城乡面貌的乡创典范。为拓展“墟游记”覆盖版图,南海区将做好罗行艺术墟的常态化长效化运营,加速小塘国际艺术墟建设,各镇街也将立足自身资源,打造特色化的墟市。

  观察:文化赋能,既是赛道,也是引擎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海区强化文化赋能,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差异化之路,取得明显进展。数据显示,2024年,南海区城乡收入比下降至1.40,低于全国(2.34)。本次会议上,南海区再次将文化赋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决定把“文化赋能”作为南海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战略支点。

  南海区为什么要推进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呢?首先,文化是牵引城乡之变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南海区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功能、撬动作用、放大效应,推动人居环境、基层治理、集体经济、民生事业各方面取得了可喜变化。其次,文化赋能是破解同质化竞争的核心密码,对南海区而言,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文化赋能。此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南海区,具备文化赋能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集中打造了“西樵山文化”IP,湾区演艺新高地、湾区文商旅消费新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大地艺术节、“南海龙超”、“墟游记”三大文化品牌出圈出彩,为我们推进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怎样推进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认为,在大方向上,应遵循运营为本、内容优先、群众参与的三个原则。他强调,在具体路径上,要持续推进“1123”文化工程,充分释放文化品牌赋能效应,一要进一步打响“西樵山文化”核心IP;二要深化“水上南海”发展战略;三要持续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湾区文商旅消费新高地;四要释放三大文化品牌赋能效应。

  据了解,前两届大地艺术节,南海区累计吸引海内外游客超277万人次,带动文商旅消费超16.8亿元,成功盘活南海丝厂等老旧闲置物业超26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南海区还将连续举办3届大地艺术节,在推动覆盖范围沿桑园围区域逐步拓展的同时,着力提升艺术节在赋能产业升级、促进商业转化、重塑乡村价值等方面的功能,打造全国人文艺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标杆。

  如今,文化赋能,已经成为南海区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赛道,同时也是南海区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引擎。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FSA9文化赋能 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本 李传智2025-06-20 2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