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在广州种下“牛樟梦”

黄敬棠父子将台湾特有的牛樟树和牛樟芝产业“种”到从化 把健康福祉带给更多同胞
广州日报 2025年06月06日 张姝泓

  图为从化水西村,黄敬棠和他培育的牛樟树苗。

  黄敬棠
  从台湾苗栗深山到广州从化林场,95后台湾青年黄敬棠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珍稀的牛樟树与“森林红宝石”牛樟芝产业跨越海峡,扎根岭南沃土。在“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下,他不仅耕耘着5300亩的绿色希望,更成为两岸农业融合的生动讲述者。2023年他夺得首届广州台湾青年岭南文化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称号;2024年又以《从火龙果到牛樟芝——跨越海峡两岸新农人的中国梦》为题,摘得“新时代 我来讲”广州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台湾专场比赛桂冠。他把“政府+台企+村民”的合作模式写入从化案例库,在“百千万工程”新农人论坛、粤台青年创业峰会等平台持续发声。

  扫码看黄敬棠说“牛樟梦”

  我是“百千万”分之一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前几天我们刚回了一趟台湾,钻进深山里考察野生牛樟树生长情况,同时想把最新的牛樟芝生产技术带回来。”

  雨后闷热的清晨,台湾青年黄敬棠冒着汗穿梭在从化区鳌头镇水西村的牛樟树苗圃间,仔细检查眼前刚完成扦插的一盆盆牛樟树苗,不时向身旁负责日常养护的村民讲解种植注意事项。

  “只要有人坚持,种树这件事就有希望。”5月底,站在路旁4年树龄的牛樟树下,这位95后“新农人”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近年来,他与父亲两代人接力,将台湾特有的牛樟树与牛樟芝产业跨越海峡“种”在了广州从化。

  牛樟芝:台湾特有珍稀真菌,生长于牛樟树上,在护肝、辅助肿瘤治疗等方面有显著功效。其生长于牛樟树腐朽内壁的中空处,或在枯死倒伏的牛樟树阴暗潮湿表面。野生牛樟芝生长缓慢,采集过程复杂,因此价格高昂。目前市面上已发展出成熟的人工培植方式。

  从化生态环境好 让他看到牛樟芝产业化的可能

  “我是黄敬棠,1995年出生,在台湾长大。2022年,我跟着我爸爸一起来到了从化鳌头。”

  因看中广州从化优越的生态条件和惠台政策,其父黄国兴多年前便来到从化创业,陆续把台湾樱花和黄花风铃木引进到大陆。2022年,黄敬棠追随父亲的脚步,从台湾牛樟树原产地苗栗南庄来到从化鳌头镇。

  牛樟芝是台湾特有珍稀真菌,生长于牛樟树上。但台湾土地资源有限,难以大规模种植牛樟树。大陆广阔的土地空间让黄敬棠看到了产业化的可能。经过多番考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从化的气候和地理位置适宜牛樟树种植。

  这几年,黄家父子在黄茅村、水西村开拓5300亩土地,开发“牛樟芝产业园”,其中300亩苗圃园已顺利运作。未来他们计划在当地打造一级生产、二级加工到三级观光旅游的全产业链生态。

  黄敬棠指着4年树龄的牛樟树说:“我们最后要把它砍下来,做牛樟芝的椴木。最好的是10年以上生长期的木头(最少也要8年),直径最好大于20厘米。”牛樟芝的培育环境也极为苛刻——牛樟芝真菌非常娇贵,生产牛樟芝时须在无菌室内培养,需要细心呵护。

  这是一份立足大陆、惠及两岸民众的健康产业梦想——“我们要把牛樟芝的价格‘打下来’,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让更多人受益。”黄敬棠说。

  当前,一公斤牛樟芝要价最便宜的大约5万元人民币,贵的甚至超过14万元人民币。面对台湾市场高昂的价格,黄敬棠在大陆规模化种植的蓝图中看到了普惠的希望。“如果每公斤牛樟芝只需要5000元人民币,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人能享受到它对人体带来的健康支持。”

  “百千万工程”让旧有难题迎来“新解法”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5000亩林地的开发遭遇一定困难,黄敬棠与从化区林业和园林局、从化区台办积极协商解决。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下,林地流转制度迎来革新——村委会可集中办理林权证,使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

  2024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百千万工程’解决了旧有难题,让我们看到了曙光。”黄敬棠说。广州市台办、从化区台办的全程护航让这个两岸农业融合项目稳步推进。从土地寻找到村民沟通,台办搭建的桥梁化解了诸多枝节问题。

  黄敬棠告诉记者,目前水西村基地已带动十余名村民就业,未来5000亩林地开发后,预计将创造30个长期岗位。村民除了可以获得稳定的林地租金外,也将以入股形式参与到后续牛樟芝项目分红中。

  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政府+台资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成为黄敬棠贡献给从化乡村振兴的重要智慧结晶。这一模式强调政府搭台、政策护航,台企引入技术、资金和市场,村民参与生产、获得就业与收益,形成了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因其有效性和可推广性,已被成功写入从化区乡村振兴案例库,为更多两岸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耐心+专注 等待十年成材

  从扦插树苗到培育牛樟芝,这是一项需要巨大耐心和精密技术的长期工程。

  站在青翠的苗圃间,望着需要8—10年才能成材的牛樟树,黄敬棠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他深知这份事业的长期与艰辛:“牛樟芝这个产业要发展,最不容易的就是种树这件事。”

  然而,正是这份对未来的笃定,支撑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坚守:“我觉得今天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件事情就永远不会成功。从一两个人开始,逐步影响到几十人、上百人,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一起来坚持做这件事,就有机会成功。”

  每一株在从化土地上扎根的牛樟树苗,都承载着黄敬棠作为“跨越海峡两岸新农人”的中国梦——一个将台湾特色农业技术深度融入大陆广阔天地、带动乡亲共同富裕,并以普惠价格将健康福祉带给更多同胞的绿色梦想。

  在“百千万工程”的沃土上,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浪潮中,这位“95后”台青的“牛樟芝产业之路”正稳健地向着那片惠泽两岸的产业森林迈进。

  心声说给“百千万”

  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人

  牛樟芝在大陆仍是蓝海市场,也是一个周期长的产业。牛樟芝这个产业要发展,最不容易的就是种树这件事情。我愿意沉下心,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做。

  在“百千万工程”推进这三年,政府通过不断解决一些旧有难题,让我们的乡村创业过程更加顺畅。未来,我也将立足广州从化,持续深耕这5300亩的林地,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国家倡导各行各业的人士说好中国故事。我们新农人的故事,也得益于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这样也有助于产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以新传播手段讲好故事,成为连接两岸、增进了解的新桥梁。

广州日报粤来粤好百千万A5台湾青年在广州种下“牛樟梦” 张姝泓2025-06-06 2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