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服用完即退不厚道

广州日报 2025年06月05日 杨博

  据《羊城晚报》报道,有销售儿童鞋类的商家反映,儿童节过后出现了大量商品退货现象。

  类似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无奈之下,有的商家只得把那些磨破、污损的表演服装当废品回收处理,损失数百至数千元不等。为什么只能当作废品处理?因为商家难以充分地举证,证明损坏是由消费者使用所致,而非源自产品自身的质量问题,那么损失最终只能由商家一力承担。难怪“六一”儿童节还没到,有的商家就提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防范技巧,把“撕毁无售后”的纸质标签缝在演出服的显眼处。然而,即便如此,仍无法避免个别买家坚称衣物上没有标签,执意要求平台办理退货。

  其实,无奈的背后是规则“拉偏架”现象。譬如,平台“秒退款”,相当于剥夺了商家查验退货商品是否完好的权利。在失衡的规则中,商家几乎没有与买家协商处理的时机。还有不少退货理由写明“不喜欢”,如果商家选择拒绝,一些买家就把退款申请理由改为“质量问题”。平台介入后,商家“品退率”高企,便会产生一连串负面影响。

  归根结底,“仅退款”作为曾经的行业标配,已经不合时宜了。在生鲜、低价商品等退货成本高的领域,“仅退款”的确发挥过积极作用。消费者因此少了后顾之忧,购物更便利,平台人气更高。但同时,一些消费者的权利滥用放大了规则漏洞,把“仅退款”异化为“薅羊毛”的工具。从今年4月开始,多家电商平台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把售后问题的优先处理权交还商家,由商家与消费者协商处理。然而,屡见不鲜的演出服“用后即退”现象再次提醒我们,“仅退款”并未完全退场,电商生态的改善还在路上。

  当中小商家不再被恶意退款困扰,当买家更理性地对待维权,电商行业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平台规则的优化仍大有文章可做。譬如,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对恶意频繁无理由退货用户建立惩戒机制;建立更便捷、更有公信力的质量鉴定通道,把售后服务做得更细致到位。

广州日报评论A4演出服用完即退不厚道 杨博2025-06-05 2 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