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台移船小车托举万吨海工重器

“蚂蚁托大象” “湾区伶仃”下水

广州日报 2025年05月28日 黄文生

  从船台转移到斜船架,需81台移船小车协同作业。

  下水成功。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梁洁瑜、黄丕康、刘军、张杰丰、黄梓涛摄影报道)昨日上午,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据了解,全球首创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船长155.8米,型宽24.25米,设计吃水16米,独立养殖舱12个,养殖水体约8万立方米,年产能可达5000吨,总投资约2.6亿元,是一个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为一体的水体自然交换型自航式移动养殖平台。

  强——可抵御12级台风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水下部分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是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的重要来源。

  “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要奔赴深海开展养殖作业,而该区域台风频发,海面风浪大,项目团队秉持“安全为先,质量立业”的理念,选用了重量更轻、质量更优的高强钢作为建造主材料,为“湾区伶仃”号打造了一副“强壮骨骼”,保障12级台风下的养殖安全。

  “湾区伶仃”号还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为养殖人员作提醒。“湾区伶仃”号能够依据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情况,通过驱动螺旋桨运转,灵活调整航速、航向,精准找到适合养殖鱼群生长的水域。“湾区伶仃”号在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湾区伶仃”号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养殖鱼群安全质优。

  据了解, “湾区伶仃”号船舶主体结构合拢完成后,重量超过一万吨,如此庞大的船体如何从船台平稳移至水上呢?

  酷——丝滑横移船体

  记者了解到,“湾区伶仃”号船舶主体建设到可以下水的状态后,整体重量超过一万吨。从船台到斜船架的距离有80米。

  由于船舶本身重量大,且未装载轮胎等移动系统,因此,要将它从船台转移到斜船架,需要使用81台移船小车协同作业,施工人员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蚂蚁托大象”。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养殖工船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在移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确保每台移船小车的速度保持一致。我们还需要实时监测小车的运行状态和斜船架的受力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我们会立即调整小车速度。同时,操作人员也会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密切关注移船进程,通过精准的参数设置和人工干预,双重保障船体平移过程的平稳与安全。”

  整个平移过程耗时近3小时,随后,工作人员对船舶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体检”,确保安全后下水。

  “湾区伶仃”号

  船体结构创新,提质降耗:全球首个船型首尾与柱稳式框架钢结构船身融合构型,打造船舶和深远海钢制网箱技术相结合的“渔业养殖航母”;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创造“准野生”生长环境,提升渔获品质,同时省却巨大换水能耗;结合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节省日常运营的能源成本,并实现锚泊零碳养殖。

  自主航行游牧,避灾增效:该船配置电力推进系统,能够在南海海域寻找最佳养殖区域并自主躲避台风,实现“海上游牧”,缩短养殖周期,避免自然灾害,提升经济效益;工船续航里程可达2000海里,采用DP定位系统,具备深远海养殖船舶定位能力,助力国家向深远海养殖纵深发展。

  全程智能养殖,提速保质:采用全自动无人养殖模式,实时监测鱼群状态和环境数据,可以一键式智能投喂饲料、专利技术吸鱼泵收鱼,保证渔获品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渔旅业态融合,多元发展:停泊时最大登船人数199人,具备垂钓、水上运动、研学等多种配套功能,打造“渔业+文旅”新模式,联动海岛旅游,推动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

广州日报经济·广东A11“蚂蚁托大象” “湾区伶仃”下水 黄文生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