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镇团队一年飞越12万亩次守护农作物健康

“会飞的喷雾器”6小时救了200亩水稻

广州日报 2025年05月28日 夏强

  如今,得到认可的刘广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2017年,几名农户对着这台无人机拍照,当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新事物。

  扫码听刘广镇讲创业故事

  创业信物——创新者与他们的“头啖汤”⑦  

  总统筹:秦晖、余靖

  执行统筹:肖桂来、梁倩薇、王树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5月农忙季的一天,在一处无人机维修车间内,广州市兴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广州市永昇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刘广镇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别的照片:几名农户正拿着手机,对着一台白色单旋翼植保无人机拍照——这是2017年,他创业时接触到的第一台农用无人机。当时,他来到增城投身农用无人机赛道创业,成为广州第一批农业无人机的飞手。

  创业第一年,钱全亏了;磨破嘴皮子,说服农民接受“会飞的喷雾器”;奋战6小时,帮助农户控制住200亩水稻病虫害……8年创业路,这份事业给刘广镇留下了无数回忆。

  辞职创业 成广州首批使用农用无人机飞手

  2017年,22岁的刘广镇辞去IT岗工作,来到广州增城,投身农用无人机的推广和应用。彼时,农用无人机在北方已得到初步推广使用,但在南方却鲜少有人使用。

  “那时候在广州是第一批使用农用无人机的,怎么做?能不能行?其实一开始自己心里也没底。”刘广镇说。传统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采用人工喷洒农药方式,尽管效率低、作业辛苦,但用药量、用水量和效果得到长期检验,农户觉得很可靠。“比如水稻,当时人工喷洒每亩大约需要50公斤水,而无人机采用浓缩农药,用水量仅为600毫升。”刘广镇回忆道,农户们的第一反应是:用水量不如以前,浓缩药水的效果到底行不行?

  实际上,南方有着一年两造收成、水稻水生种植的特点,北方的使用经验无法直接照搬。怎么办?刘广镇种下了10亩试验田,做起了无人机作业实验。

  此前从未接触过农业的刘广镇可谓是一名农业“小白”,闹了不少乌龙。“那时候啥都不懂,连晒田都不懂,水稻泡久了发霉死亡。”刘广镇说,原来插上秧苗后,水稻并非一直浸泡着,需要根据生长情况及时排水晒田,通常晒15天左右,以促进水稻分裂,使其茎秆粗壮、根系发达。

  到底何时晒田?何时回水?泡田要多久?不断向当地老农请教的刘广镇迅速掌握了种地技巧。最终,正常三百多公斤的亩产,当年只收了一百多公斤,产量有点低,但他表示收获不小,不但摸清楚了无人机南方水稻作业的参数设置、用药等情况,也积累了农业农事经验。”

  苦口婆心 让农户接受“会飞的喷雾器”

  在刘广镇看来,相比无人机的技术难度,更困难的恐怕是说服农户相信自己。毕竟,农户按照传统方法种了一辈子地,现在面对能上天的机器,有顾虑,想观望,这也是人之常情。

  “第一年最难熬。”刘广镇说,当时农户顾虑重重、公司业务拓不开,大家投进公司的钱也很快亏没了,他一度想要放弃。好在公司的合伙人、前辈刘伟良一直鼓励并支持他,“他做了几十年的农药农资生意,当时一直坚信农用无人机的前景,不断鼓励和支持我,最要感谢的人就是他。”刘广镇有些激动地说。

  有了前辈的支持,自认为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刘广镇,只好“少说多做”,硬着头皮跑去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打下手,顺带学习点农业知识。“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飞机,就是一台‘会飞的农药喷雾器’,高效、省事管用。”带着无人机到处演示的刘广镇试图打消农户的顾虑。

  “农民其实最实在,他不听你那些花言巧语,但你做的事他都看在眼里。农户说我对水稻很上心,比他的儿子更上心。”刘广镇回忆道,2018年,派潭镇一家水稻种植大户50亩稻田暴发病虫害,控制虫害时间紧迫,无人机高效率优势瞬间凸显:传统人工喷洒,单人一天通常作业8亩;无人机打药,按当时技术条件一台一天能作业100亩。“当天就完成了50亩农药喷洒作业,病虫害很快被控制住了。”帮农户成功控制虫害避免失收的刘广镇,也收获了对方的信任。第二年,农户直接把50亩水稻的打药作业完全托付给刘广镇和他的团队。

  得到种植大户认可的刘广镇,很快走出困境,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从2018年的3000亩次到2019年的24000亩次;到如今,日常有4支队伍在外面打药,日均作业3000亩次,全年作业达12万亩次。

  临危救稻 飞手变“水稻医生”

  2019年6月,某农户种植的200亩水稻突然暴发病虫害,如此大面积的虫害,加上天气不佳,传统人工方式喷药根本来不及,于是找到刘广镇求助。“农户当天早上发现虫害,上午我们赶到现场,当时一直下雨,喷了药也会被冲走,只能等雨停后再飞。最后,四支团队同时上,一直忙到晚上11时多才搞定。”刘广镇说。

  这场前后耗费约6个小时的200亩紧急喷药作业,让农户见识到无人机的高效和靠谱,也成功帮助农户避免歉收甚至失收风险,更让刘广镇记忆犹新:“感觉自己就好像是给水稻‘治病’的‘医生’,也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农业“小白”成长为农机“土专家”

  从水稻的犁地、插秧、打药等田间管理,再到荔枝等果树的施肥,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刘广镇的工作也进入全年无休、全天待命的状态。除了自己飞无人机,他积极投入飞手培训,至今已累计教出200多名飞手。同时,参与各项政府组织的培训,增长知识和能力。

  2023年8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3年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刘广镇入选其中。扎根农业的8年间,刘广镇从农业“小白”成长为农机使用“土专家”。如今,从无人机的使用、维修和培训,到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的使用,再到水稻病虫草害认识、判断和解决,刘广镇样样精通。

  谈及未来,刘广镇满怀希望。“可能想得有点远,我希望自己小孩长大后也能做这行,用更高效、更科学、更轻松的方式。”刘广镇笑着说。

  创业信物

  单旋翼遥控植保无人机:从载重10公斤的手动遥控操作,到如今载重75公斤的全自动化飞行、遥测、施肥,刘广镇见证了农用无人机技术的飞速进步。

  刘广镇清楚地记得自己接触到的第一台农用无人机是公司租来的白色单旋翼遥控植保无人机。当时市面上的无人机售价高达十几万元,因资金有限,只好先从农药公司租赁。这台采用传统遥控方式的无人机载重仅10公斤。尽管他当时前往厂家接受了一个月的培训,但因为无人机须手动操作、目视飞行,所以他仍时不时遭遇“炸机”。

  创业年鉴

  2017年

  刘广镇辞去IT岗位工作,在刘伟良的支持下创业,包下10亩试验田,摸索农用无人机在南方水稻种植中的应用。

  2018年

  完成无人机作业3000亩次。

  2019年

  帮助农户200亩水稻紧急喷药,得到农户信任和支持,当年作业量增至24000亩次;2019年,首届全国植保无人机比赛中,代表广东省参加比赛荣获“优胜选手称号”。

  2023年

  入选广东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积极参与无人机飞手培训等工作,累计教出200多名飞手。

  2024年

  日常有4支队伍在外打药,日均作业3000亩次,全年作业达12万亩次。

广州日报要闻A9“会飞的喷雾器”6小时救了200亩水稻 夏强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