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荔枝,邝灿林和刘多敬配合默契。

邝灿林和刘多敬相濡以沫,一起守护百年古荔。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通讯员叶惠涛、钟雨翘、勾茜
在东莞大朗水平村古荔公园,百年荔枝林郁郁葱葱,150多棵荔枝古树的枝干粗壮而坚韧,其中最老的一棵现已300多年,树干需两位成年人才能合抱。这些荔枝老树年年硕果累累,依然生机勃勃,它们见证了这个村落的岁月流转。
记者昨日从大朗镇了解到,71岁的邝灿林和68岁的妻子刘多敬便是这片荔枝老林的养护人。夫妻俩与荔枝打交道了半个世纪之久,如今也是大朗养护荔枝百年古树数量最多的家庭,从而与“荔”偕老、共享甜蜜人生。
分工合作齐守护百年古荔
清晨,古荔公园荔枝林蝉鸣阵阵,随处可见高大茂盛的荔枝树,刘多敬戴着斗笠穿梭树间,动作利落地剪除病枝。邝灿林紧跟其后,将妻子剪下的枝条捆扎成堆。“她眼神好,能发现我瞧不见的虫害;我力气大,负责扛肥料。”邝灿林说,两人分工如同荔枝的“甜”与“鲜”,缺一不可。
记者了解到,邝灿林从2021年开始承包这片老荔枝林,几乎每天都会过来观察每棵树的生长情况,并按照树木生长周期施肥、喷药、修枝等。在夫妻俩的精心打理下,荔枝老树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荔公园现存150多棵荔枝老树,其中150年以上高龄的荔枝树便有120余棵,最老的一棵现已300多年,树高30米,树干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每一棵荔枝老树都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成为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朗镇水平村,家家户户过去都是种植荔枝的,起码都有五百年历史了。”邝灿林说。据介绍,水平村丘陵坡地多,遍地红壤,很适宜荔枝种植。在这里,村前屋后都种荔枝,主要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品种,荔枝也被村民视为“致富果”。
人生历经风霜愈发甘甜
清晨五点,天光微亮,邝灿林已扛着各类工具走进荔枝林。他轻抚一棵树干皴裂的老树笑道:“这棵桂味是我爷爷那个时候种下的,结的荔果甜中带蜜香。”
邝灿林自20岁起就开始种荔枝,这一种就是半个世纪之久,年轻时夫妻俩还挑担跨镇卖果谋生,开始自己的“甜蜜事业”并支撑一个家庭。
上世纪80年代,荔枝销售远不如今天便利,水平村位于丘陵地带,远离大朗镇中心。邝灿林常常要凌晨去采摘新鲜荔枝。夫妻俩结伴采摘,刘多敬在树下打灯照明,邝灿林攀上枝头剪果,然后挑着百斤担子走近十公里的路,到大朗或其他镇的墟市贩卖。
“那时候没有冷链,荔枝用蕉叶裹着防磕碰,路上要不断洒水保鲜。”刘多敬回忆说,后来家中买了摩托车,她就骑着摩托走街串巷销售荔枝,回到家里还忙里忙外。丈夫总是关心妻子,他不忘感慨地说:“我的太太为家里作了很大贡献,她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每当荔枝成熟时,邝灿林从枝头采了荔枝,总是最先拿给太太品尝。
邝灿林和刘多敬充分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他们的人生正如他们精心打理的荔枝,历经岁月风霜,却愈发甘甜醇厚。
愿为荔枝文化传承出力
随着年岁增长,老两口对这片荔枝老林的感情愈发深厚。他们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棵老树。针对不同树龄的荔枝树,他们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养护方法。
“老树一般不用环割,看树形,看叶面是否壮旺,如果壮旺要环割。树枝一定要剃疏一点。剃一次树枝好过施一次肥。剃疏点的话,荔枝树的病菌和虫害没那么多。”说起如何管理荔枝老树的诀窍,邝灿林侃侃而谈,“老树荔枝的风味是新树比不了的。这些老树的根系能深入地下十几米,吸收的矿物质更丰富,结出的果子自然更香甜。”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2021年大朗镇在水平村建设古荔公园,占地约30亩,园内荔枝老树林立。“当时,大朗镇对这片荔枝林的管理进行招投标,我和儿子儿媳商量后,注册成立了公司承包这片荔枝林。让我也有了一个发挥余热的事业。”邝灿林表示,成立公司不仅可以更专业化地管理这片荔枝林,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开发古荔枝林的历史、文化、旅游和经济价值。
邝灿林年轻时就跟着父辈们种植荔枝,对育苗、移栽、嫁接、施肥、修枝等荔枝管理技术了如指掌,平时也有很多人向他请教荔枝管理技术,他也会毫无保留地指导他们,甚至多次手写一些荔枝种植方法给其他果农。“荔枝老树是‘传家宝’,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手上断了根。”邝灿林说,“现在年纪大了,我也愿意为传承荔枝文化出一份力。我希望找到年轻人来管理这片果林,可以手把手教他如何做好管理,促进老树健康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