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机器人谷”的机器人天团成为文博会“顶流”。

观众体验空气架子鼓。
昨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顺利落幕。今年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集结了以深圳“机器人谷”为代表的60余家顶尖AI企业,通过全场景应用展示、科技演出和互动体验,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文化产业生态。从能跑能舞的人形机器人,到博物馆AR导览,再到VR重现千年商都,这些产品背后,是大湾区“产学研用”高效转化的科技文化创新密码。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这些展品正是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注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
大湾区产业链赋能
广东正成为“科技文创”新高地
文博会期间,13号馆广东展团“文化+科技”的特色成为全场焦点。观众游览期间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外国观众正对着空气挥动鼓槌,虚拟鼓面随即传来一阵鼓点;几步之外,仿生机器人“夏澜”用亲切的话语与观众交谈;转头又见不远处一位老人穿戴着外骨骼机器人轻松完成蹲起动作,引发阵阵惊叹……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勾勒出本届文博会科技与文化交织的画卷。而众多“科技+文创”产品的背后,正是大湾区供应链集体凝聚的力量。
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例,深圳肯綮科技CEO余运波介绍,公司所需的几十家供应商几乎全部来自大湾区。“从东莞的塑料开模、广州的服装生产、惠州的组装到深圳的研发,大湾区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加速了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的快速规模化生产。”正是这种本地化、紧密协作的供应链网络,让外骨骼产品不断实现商品的技术跃迁,计划今年量产1万台以上,价格更是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进一步加快产品向全球消费市场渗透的步伐。
AI眼镜品牌盖亚的模式也具有代表性。其软件研发总部在硅谷,硬件生产则全托付于大湾区的供应链。“这是全球最好的智能制造土壤。我们的研发总部虽在硅谷,但所有供应链和制造资源全在大湾区,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拥有优质工厂。所以最后我们把公司落到了深圳。”盖亚科技联合创始人胡杰森表示大湾区拥有美国无法比拟的产业优势。作为初创企业,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为其快速实现产品迭代与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撑。
感音科技的“铁三角”模式则更为直观:深圳总部负责商务拓展、广州研发团队聚焦技术创新、东莞负责低成本高效率生产。正是在这种“高效分工、快速联动”的格局下,空气架子鼓成为国内销量爆款、并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随着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广东正从硬件制造向“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跃迁,逐步成为全球科技文创产品的孵化热土和消费策源地,向世界展示“文化科技”的中国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博会还官宣了国内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竞技主体的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赛事将于今年12月在深圳举办。赛事背后,是深圳“机器人谷”强大生态链支撑的成果:这里聚集了机器人上中下游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让科技从实验室更快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