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实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成效卓著。如何借助数智手段精准检视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值得深入思考与实践。数智监督通过移动拍摄、云存储和AI识别,实现会议全程实时留痕、异常预警和闭环追踪,在不增加监管成本的情况下,有效破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了全新且实用的工具。
透视监督盲区与痛点
近年来,“文山会海”得到有效遏制,但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新马甲”,集中体现在会风盲区中。从“陪会空转”到“数字表演”,一些基层会议流于形式。譬如,有的会议内容高度重复,干部却因“不参加可能被扣分”被迫机械式签到;有的乡镇会议看似程序齐全——“传达文件、分组讨论、总结发言”样样俱全,实际讨论时间却不足十分钟;更有单位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伪造会议录音以应付上级抽查。这些隐蔽的“表演式”作假,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经费,也削弱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效。
与此同时,传统监督手段有时会陷入“发现难、取证难、联动难”的三重困境。而人工抽查覆盖面又有限,难以触及线上视频、微信群等隐蔽渠道中的违规行为;纸质台账易被篡改,电子记录可被删除,真实情况难以还原;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易形成“数据孤岛”,监督合力有待提升。譬如,有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在例行核查中发现,会议报销单据与现场签到表登记的参会人数不一致,经进一步核查才揭露出组织方虚列人数、套取经费的作案手法。然而,这类问题往往靠偶然线索才能侥幸发现,要想真正填补会风监管的漏洞,亟须借助数智化技术构建系统预警与联动监督机制,打通会风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数智破局:
从“人工盯梢”到“全景透视”
数智技术的关键作用,在于贯通监督全流程,实现从“事后追责”向“过程预警”的转变。首先,通过布设智能摄像头和“党员e家”App,在非涉密会议现场自动启动直播,并结合人像识别、动作分析、手机使用频率等AI算法,实时监测参会人员状态,若出现超时离席、手机滑屏等异常即刻触发预警。譬如,上线“会风监督云平台”,通过预警会议违规行为,精简无效会议。其次,财务智能审计将OCR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对报销单据中的招待对象、菜单单价等信息进行自动解析,并与历史报销数据、预算指标交叉比对,实现从“报表合规”到“实质合规”的跃升。此外,把区块链存证技术用于记录公务用车轨迹和培训考察行程,实现数据不可篡改。譬如,利用上链轨迹查处“借考察之名旅游”等,切断违规报销的“黑手”。
数智监督须注重跨部门数据融合,构建涵盖纪检监察、巡视巡察、财政审计等多维度数据的“四风问题风险指数”,对单位廉政风险进行动态评估。譬如,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通过对干部考勤、会议直播、人事调动、经费拨付等数据的关联分析,成功发现并拦截同一项目多次申报经费的违规操作,避免资金损失。又如,在风险指数模型中加入信访反映、舆情监测等公众监督数据,形成技术驱动与群众参与并行的治理格局。展望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智监督将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提供更为精准、高效、闭环的监督新模式。
实践路径:
构建“全链条、全场景、全生态”监督体系
在借助数智技术强化监督的过程中,技术驱动和机制保障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围绕“问题发现—分析—整改—预防”形成一个完整且高效的闭环。
首先,构建全链条预警机制。通过直播平台和AI分析,实时抓拍参会人员状态,自动生成“会议效能报告”,快速识别“虚假参会”“走过场”等问题;利用公务支出智能审核系统,对报销单据进行OCR识别和规则校验,自动拦截超标报销、虚假票据。同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件报表中的“重复要求”“模糊表述”等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以源头治理掌握主动权,切断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
其次,构建全场景协同机制与全生态治理闭环。在跨部门层面,打通纪检、审计、财政、信访等数据,建立统一的“监督数据共享池”。例如,将信访举报与公务消费数据交叉比对,锁定高风险单位,并实现自动预警。同时,开通“四风问题随手拍”小程序,鼓励群众匿名上传疑似违规线索,由系统按照领域分流至相关责任部门,形成群众监督与技术监督双向互动。在全生态层面,明确会议服务商和差旅平台等第三方的社会责任边界,要求其提供数据接口与日志审计支持;推行容错激励,对主动上报问题并及时整改的单位减轻处罚,对屡教不改者加大曝光和问责力度,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社会监督环境。譬如,创新推出“会议效能码”,参会人员扫码评议会议质量,低于60分的会议须向纪委说明原因,这一机制倒逼组织者不断优化议程、提升会议实效。
挑战与展望:
技术向善与制度护航
数智监督大幅提升了问题发现与处置的效率,但也面临数据安全与技术依赖两方面的风险。首先,在监督过程中产生和汇聚的大量敏感信息,如果管理不当,极易被恶意利用或意外泄露;一旦监督数据被黑客攻击、内部越权访问,或外包环节出现疏漏,就可能对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其次,过度依赖技术也会带来新的形式主义:如果基层为迎合系统预警、模板化指标而“造数据”,监督指标便失去真实意义,甚至可能产生新的数据造假动机。因此,必须强化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两手抓。
在制度层面,应尽快围绕数智监督数据出台安全管理细则,明确各方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中的权责边界,建立分级分类保护机制,实行严格的数据访问审批和审计追踪。与此同时,要保留必要的人工复核环节:对于AI初步识别的异常预警,由专门人员进行核实,既能纠正技术误判,也能避免对干部积极性和信任感的伤害。展望未来,随着大模型、元宇宙等技术日臻成熟,监督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利用VR技术还原会议现场,实现沉浸式的动态审查;借助生成式AI模拟“四风”问题演变趋势,为政策制定与风险防控提供前瞻性支持。只有技术向善、制度护航,数智监督才能真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助推器,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发挥长效。
数智赋能的本质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通过技术放大人的监督智慧,让形式主义无所遁形,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当每一场会议都能实现“阳光监督”,每一笔开支都能被“数据透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将焕发更强大的治理效能,为新征程上的作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