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雕燕尾 指尖琢精灵

广州日报 2025年05月26日 曹菁 于敢勇

  苏金海

  燕尾舟被清远非遗展馆收藏。

  沿袭了500年历史的山塘燕尾舟。

  微缩版龙舟文创产品。

  关锦文正在制作船鼓零件。

  划龙舟的喧天鼓声越来越近,广东的龙舟之乡各具特色,如清远市清新区的山塘镇,被誉为三人龙舟的故乡,堪称“迷你版”龙舟,这一划就是500年;而肇庆高要金利镇也有“龙舟之乡”的美誉,迄今有400多年历史,当地匠人更是精雕细琢龙舟模型,让“缩微版”文创龙舟出圈。

  在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密如蛛网的河网间,活跃着一类独具特色的龙舟——三人燕尾舟。它与常见龙舟大相径庭,其身形小巧,仅能搭载三人竞技,却能凭借灵动身姿,穿梭于山塘镇蜿蜒的河道之间,数百年来,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乡村景致。

  这里被誉为三人龙舟的故乡,世代流传的三人燕尾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水乡风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坚守传统制作工艺,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光的河流中熠熠生辉,也为山塘镇的文旅发展注入了独特魅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三人艇竞渡2小时

  堪称“水上马拉松”

  山塘镇毗邻北江,河网纵横,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据方志记载,燕尾龙舟,因艇形尖头燕尾式样而得名,习惯三人扒之,又称“三人燕尾龙舟”,至今约有500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太平镇和清城区龙塘镇。通常在端午节前后各乡龙船来城竞技,谓之“耍龙”。

  燕尾龙舟尖头,尾部形似燕子尾巴,舟长9.3米,中间宽55厘米,艇头宽28厘米,艇尾宽11厘米,船舷高25厘米,由杉木制作,为防潮防腐,船身都刷有桐油。由于燕尾龙舟比传统的龙舟要小,江河、池塘、山溪都可作竞渡赛场。

  三人燕尾龙舟竞技活动由出艇、赛艇、起艇、龙舟饭四个环节构成。传统三人燕尾龙舟竞技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五、四月十二、四月廿二、五月十三,分别在清远清新山塘镇金亭、松岗、山塘、马安岗等村落举行。

  比赛多于下午2~4时举行,风雨无阻。赛道长1000米,比赛时间为2小时,以龙舟来回圈数的多少决定名次,龙舟手需要在2个小时里不停地划桨来回。三人燕尾龙舟竞技对选手的耐力和体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而也被称为“水上马拉松”。三人燕尾龙舟在赛制上的显著特点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最长距离者胜”,与传统的大龙舟竞赛“在规定的距离内时间最短者为胜”有所不同。

  2012年2月,山塘三人燕尾龙舟竞技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省级非遗,三人燕尾龙舟除了超长的比赛时间外,更宽容的参赛对象和年龄限制也吸引了更多男女老少参与进来,体现了这场民间赛事的“包容”和“价值”。

  每逢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来临,山塘镇便陷入沸腾,河岸两旁人山人海。众人翘首以盼,目光紧随着水面上飞驰的三人燕尾舟。那些在激烈角逐中胜出的队伍,瞬间成为全场焦点。这般热闹非凡的赛事,早已超脱竞技范畴,演变成凝聚乡情的古老习俗,化作维系邻里情谊的坚固纽带。

  有趣的是,三人燕尾舟的组队形式从过去到现在,均以家庭族人、兄弟姐妹、邻里好友为单位,强调族群团结。通过竞技比赛,使村庄与村庄之间,族人与族人之间和谐相处。这种精神与价值观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迷你版”龙舟匠人——苏金海

  匠心雕琢水上艺术品

  苏金海是一位默默守护三人燕尾舟制作技艺的老人。令人敬佩的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亲手打造了100多条三人艇。这些凝聚着他心血与技艺的作品,活跃在诸多龙舟赛场上,且屡获佳绩。众多参赛队伍驾驶着他制作的艇,在水面上风驰电掣,多次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这份荣耀不仅属于参赛选手,更让老人深感自豪。

  “我家祖辈三代都是造龙舟的,我自幼便与木头、工具为伴,满脑子都是龙舟的尺寸数据,凭目测就能断定一艘燕尾舟工艺是否合格。”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夏天,最开心的便是跟着祖父和父亲,穿梭在满是木材的工坊里。1969年,他与父亲一起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艘燕尾舟,送去参加竞赛。“那艇一落水就扒了第一,几十年了,至今还在使用。”老人自豪地说,到了今天,山塘镇的燕尾舟八成出自他手。令人欣慰的是,政府每年还有1000元对传承燕尾舟非遗技艺的补贴,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非遗传承的工作中去。

  在当地,燕尾龙舟除了用于比赛,平日里还可以帮忙运输河鲜水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苏金海总结说,造燕尾舟,选材至关重要,通常选用质地轻巧的优质木材,如杉木等。从原木切割开始,传承人凭借丰富经验与精准判断,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形状与尺寸。船身的打造需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塑形、拼接、打磨等。塑形时,巧妙运用加热、弯曲等技巧,让木材贴合设计的燕尾形状,确保船身线条流畅且符合力学原理,以保障在水中的航行速度与稳定性。打磨过程更是细致入微,反复摩挲,使船身表面光滑如镜,减少水流阻力。最后,刷上防水漆与具有本地特色的彩绘,一艘承载着传统工艺与水乡美学的三人燕尾舟便制作完成,宛如一件精美的水上艺术品。

  坚守与创新的交织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传统三人燕尾舟制作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制作周期长、工序繁杂,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导致愿意投身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山塘镇的苏金海并未放弃,依然坚守在传统制作工艺的阵地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发展之路。一方面,走进校园开展非遗讲座与手工体验课程,向青少年普及三人燕尾龙舟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传承培养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尝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船身造型、装饰图案等进行适度改良,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同时在政府的扶持下,引入社会力量,开发与三人燕尾舟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小模型、钥匙扣、明信片等,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文旅融合“龙舟经济”浪花涌

  如今,山塘镇充分挖掘三人燕尾舟这一非遗资源的文旅价值,将其与当地丰富的水乡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深度融合,以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抓手,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助力将体育“流量”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赋能“百千万工程”。比如,借助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竞渡,以龙舟为媒引燃“龙舟经济”,促进本地制鞋、食品配送、桂花鱼养殖等产业达成招商合作,仅去年的签约项目就包括光伏板下桂花鱼养殖、汽车零部件建设等6个项目,总投资额约3亿元。

  现在,山塘镇的燕尾舟文化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小学、高校社会实践、研学团队和游客的造访,人们来到山塘镇,可以参观燕尾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体验三人燕尾舟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全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温度。在特定节庆期间,还能观赏到精彩绝伦的三人燕尾舟竞渡表演,现场体验紧张刺激的水上竞技氛围,领略水乡人民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此外,游客可乘坐传统的三人燕尾舟,沿着蜿蜒的河道游览,欣赏两岸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途中停靠在古村落,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水乡生活。通过文旅融合,三人燕尾舟不仅成为山塘镇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肇庆高要金利镇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当地的赛龙舟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并于2023年荣获“中国传统龙舟名镇”称号。金利龙舟竞渡,先后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赛事、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区若琳、赖家乐

  “微缩版”龙舟匠人——关锦文

  文创小精灵“种草”

  肇庆非遗匠人关锦文自幼听着龙舟的锣鼓声长大,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龙舟文创产品的研究上,期望用另一种方式,让龙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他说:“别人看龙舟赛,看热闹,看谁拿了冠军,拿了多少奖金,而我看的是龙头龙尾的样式、图案。”在多年的观赛经历中,他收集了上千张龙舟照片,关注各支龙舟的造型、纹样、色彩。

  他的妻子、土生土长的金利手艺人陈丽也从小受龙舟文化的熏陶,对龙舟同样有着一种质朴深厚的感情。如何让金利龙舟更加出圈出彩?关锦文、陈丽夫妇萌发起用传统文化赋能创意手艺的想法,以木雕方式呈现龙舟的独特风采,通过搭建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桥梁,最终实现“破圈”目标。

  从木雕到树脂倒模,再到3D打印技术,这对夫妇的创业路充满着很多“破”与“立”,“难”与“解”。首张150套的本地订单曾让他们陷入“甜蜜的困境”:树脂成品合格率不足,气泡问题让龙头失去威武的神韵,促使他们在传承与创新间不断突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关锦文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半个月琢磨软件与设备,最终成功自学3D打印技术,顺利攻克了重重难关。经过上百版的设计修改,龙头样式更迭六代,船鼓更迭五代,最新推出的“龙头”套件也是颇具巧思。“传统骨架+现代肌理”的设计理念,让夫妻俩的作品既登上了广交会展台,又摆进了村民的祠堂。

  从2023年开始,关锦文、陈丽夫妇创作出了一系列龙头、龙舟以及与金利龙舟相关的文创产品小摆件,用创新的眼光,借助大众喜爱的方式、新的载体和在年轻人心中“种草”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再现生命力与归属感。

  2023年的端午节前,关锦文雕刻的迷你龙头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意外走红,网友“求量产”的留言如潮水涌来。两人由此萌生了将龙舟“微缩化”的念头。如今的龙舟文创,正从金利西围涌边的小摊商品逐渐变成走向国内外的文化交流礼品。

广州日报广东A10龙舟雕燕尾 指尖琢精灵 曹菁 于敢勇2025-05-26 2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