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何淑娟,女,1965年3月生,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
5月23日,中国文明网公布《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来自广州市的何镜堂教授当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何淑娟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穗文明
以建筑记录时代
87岁奔走在创作一线
何镜堂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从惊艳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极具现代岭南风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他生动记录着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也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何镜堂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梁思成建筑奖”。
何镜堂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在建筑中融入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构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在建筑学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阐述其学术理论的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9部,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二等奖200多项,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何镜堂相继主持设计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到广州铁路博物馆,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广州海心桥,再到如今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始终紧扣广东发展和时代精神,在南粤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岭南文化性格和建筑特色。
何镜堂还先后受邀到哈佛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学校,以及日本、西班牙和中国港澳台等地区举办“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剧变中国的建筑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建筑作品展和专业学术讲座,加深了国外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中国建筑的国际声誉,有力推动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品牌走向世界。
如今已87岁高龄的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带领学生一起投入到建筑设计创作中体会真谛。他将“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筹集1150多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80余名,其中18人获得了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成为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
守护重症女儿30多年
投身公益互助抗“贫”
何淑娟的女儿患有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医生预言女儿活不过20岁。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何淑娟靠打散工为女儿治病,悉心照料将女儿抚养长大,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积极投身参与地贫防治宣传志愿服务和重症儿童大病救助,开展公益宣讲300多场,为地贫家庭筹集善款达数百万元,被称为“地贫妈妈”。何淑娟荣获“中国好人”“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广东省十佳义工”“广州市道德模范”称号。
1991年,广州市番禺制衣厂工人何淑娟怎么也没想到,女儿出生不久后被确诊为“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多方寻医无果,长期的巨额医疗费煎熬着本不宽裕的家庭,女儿7岁时丈夫选择了离婚。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女儿不可能活过20岁的医生断言,面对为女儿治病的沉重经济负担,何淑娟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生活再怎么不济,都不应该剥夺女儿生存的权利”的信念让她重新振作起来,她靠打散工养活女儿,以羸弱的肩膀扛起女儿治病和生活的重担,许给女儿一个未来。患病的女儿每日打排铁针,每月定期输血,还切除了日益膨胀的脾脏,何淑娟始终坚守在女儿身边,陪伴她一路走到今天。正是何淑娟的坚持,打破了医生预言女儿活不过20岁的死亡“魔咒”,至今已成功为女儿续命30多年。如今,女儿阳光开朗,时常和何淑娟一起去做公益,做宣讲,用笑容告诉社会,因为有爱,地贫儿童同样能活得很精彩。
何淑娟认识到,如果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关怀,女儿不可能活到现在。为回报社会关怀,传递地贫防治知识,她组织起200多个广州地贫患儿家庭,互助抗“贫”。2008年,何淑娟参加了广州地贫援助项目小组、广东地贫防治协会家长会,并担任广州家长会会长。2013年,在省残联的推荐下,何淑娟带着女儿莉莉登上了央视大型公益慈善节目《梦想合唱团》,为了千千万万个跟他们一样的地贫家庭求助。何淑娟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爱心企业为何淑娟捐款50万元,她当场把其中30万元善款转赠给其他地贫患儿,这一善举让在场的所有观众为之动容。
何淑娟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地贫家庭,为他们寻求社会帮助。何淑娟组织起公益力量进入各大高校开展地贫知识宣讲200多场,个人公益宣讲300多场。越来越多的人因她认识地贫、参与抗击地贫、预防地贫。广东是地贫的高发地区,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携带地贫基因。如今,何淑娟的努力终见成效,广东省每年出生的地贫宝宝已经由原来的2000例降低到如今的不足10例。何淑娟的愿望是,通过努力早日实现“零重症地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