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城30万朵小红花致敬护士

“纸短情长 写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活动响应热烈 145家医院“飞鸽传书”展现南丁格尔之光
广州日报 2025年05月12日 梁超仪、何雪华、任珊珊、徐依励、周洁莹、翁淑贤、伍仞、吴婉虹

  扫一扫,看更多精彩内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三区护长、心理安宁专科护理小组组长黄薇副主任护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李云主管护理师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黄思婷副主任护师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刘珊珊主管护师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护士长郑夏玲

  中山市南区医院外一科主管护师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周碧霞

  广东省生殖医院麻醉科护士高静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重症监护一科团队护理组长王咏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护士魏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外科部副主任护师段彬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

  为向广东护理工作者致敬,近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面向广东医院联合发起了一场主题为“纸短情长 写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的公益报道活动。

  本次活动获得了广东各地市医院积极响应,不仅有来自广州数十家医院参与,还有来自汕尾、东莞、中山、深圳、珠海、江门、佛山、惠州、清远等地医院的热烈响应。

  数据显示,共有145家医院在线发来“飞鸽传书”。短短七天内,在广州日报新花城平台集中展现的40个护士书信故事,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和阅读,不少市民留言表示,这些书信的身影,一度就曾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广东护士妙手仁心的精神感染下,近30万人次通过广州日报新花城平台赠送小红花,表达了对护士的致敬。

  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发生过的感人事迹,连日来,广州日报资深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到广东各大医院中,走访采写了其中的十大篇章,倾听护士和患者的心声,向大众展现广东护理工作者以爱和耐心,托举起一个个生命的真实经历。

  策划/黎蘅、任珊珊

  统筹/梁超仪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何雪华、任珊珊、徐依励、周洁莹、翁淑贤、伍仞、吴婉虹 通讯员粤卫信、陈佳佳、庄映格、陈文、周密、梁嘉韵、陈鋆、张蓝溪、张璟、屈理慧 实习生黄懿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三区护长、心理安宁专科护理小组组长黄薇副主任护师

  用“小目标拆解术” 为年轻乳腺癌患者“疗”心

  “康复之路不易,无论是身还是心。每当想起您,都有一束光照进我的心。”这段话出自年轻乳腺癌女患者晓乐(化名)写给黄薇的感谢信,信中讲述了一段持续了一年多的护患情。

  当时,从事艺术行业的晓乐被诊断为乳腺癌,历经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内分泌治疗,长期受病痛与副作用折磨,陷入抑郁焦虑。到心理门诊求助前,她畏惧社交、不敢出门。首次心理门诊,黄薇花了2个半小时,耐心倾听晓乐的痛苦,通过专业引导与坚定鼓励,建立了信任。在随后的抗癌治疗过程中,为应对焦虑抑郁的情绪,晓乐听从黄薇的建议,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做到的“小目标”,再把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获得的每一个善意回应,用心记下来,在微信上与黄薇互动。黄薇不管工作有多忙,都会尽量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犹如一束光点亮了晓乐的艰辛抗癌之路。

  “肿瘤患者在抗癌的过程中往往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既痛苦又无助。作为护理工作者以及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我的使命就是真诚倾听,建立共情,帮助患者重建内心秩序。”黄薇说,让生命在困境中重燃希望,为肿瘤疗愈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色彩,是她和同事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李云主管护理师

  护好复杂多变病情的“生命通道”

  “面对复杂的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你们每一次严谨规范的护理操作都让我备感安心。”舌癌患者黄先生(化名)出院时将一封饱含真心的感谢信交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团队手中,以感谢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黄先生在接受化疗后,全身多发点状银屑病斑块和红肿脱屑,这一突如其来的皮肤并发症一度令他痛苦不堪。因为多疗程的化疗和后期手术的需要,他早早地留置了PICC。这条重要的通道既能长期输液,又能让刺激性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液流速快、管径粗的上腔静脉,从而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药物对血管壁的化学刺激,避免外渗风险,提高给药的安全性。然而,皮肤的银屑病斑块很快蔓延到了PICC穿刺口以及穿刺口周围的皮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丧失,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李云及其护理团队立改常规思路,齐心护好PICC这条“生命通道”。在护理团队专业、谨慎、细心的护理下,穿刺口周围红肿消退、皮肤新生,再次为黄先生筑起了防护屏障,这也大大提升了黄先生继续坚持化疗疗程和后续治疗的信心。中山一院的护理团队深深明白到,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倾情付出,护理的不只是导管,更是导管另一端的鲜活生命。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黄思婷副主任护师

  390多个日夜 一饭一蔬托举一个生命

  “走出大山,是我和家人在无数个日夜中共同编织的梦想。”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小航(化名),带着梦想孤身来到了东莞工作,没承想,抵达的第五天,半夜突发脑梗,被工友发现送院抢救。醒来后,肢体瘫痪、孤身一人在异乡的他无法接受现实,以抗拒治疗、拒绝进食的方式自暴自弃。

  “生命从来不是选择题,孩子,活下去才有希望啊。”来自病床边护士的轻声话语,直穿小航绝望到麻木的心底。在接下来的390多个日夜,来自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护理团队日夜守候在举目无亲的小航身边,陪同他走过一道又一道的康复难关,并自发纷纷解囊每天为这个小伙子送饭。日复一日,一饭一蔬,共同托举起这一个年轻而又孤苦无依的生命。

  2023年5月,在医护、社工、救助站、当地村委多方力量的帮助下,经过了一年多的住院康复治疗,恢复基本自理能力的小航奔赴1000多公里,终于回到了大山深处70多岁老父亲的身边。今年4月,小航回忆这段艰辛中孕育希望的经历,以字字句句亲历的血泪之情写下了感谢信,表达了对这群陪伴了他390多个日夜的医护们的感谢之情。如今顺利找到工作可以生活自理的小航告诉护长黄思婷,可以在老父亲身边尽孝了,谢谢她们送来的光,感恩这些胜似亲人的护士们,给他送来温暖。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刘珊珊主管护师

  十年如一提前上班 为血透患者托举护航

  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早上的7点半,在英德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内,护理人员已经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我们周围的居民有的住得比较偏远,有的家属需要上班挣钱,为了方便血透患者透析,我们一直提前半小时上班。”该院血液透析室护理组长、主管护师刘珊珊说。不知不觉之间,刘珊珊在血液透析室工作已有十年了。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个个故事,不少患者与刘珊珊等护士们早就成了好朋友。

  70多岁的李伯就是其中一位。两年多前,有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李伯发展到尿毒症阶段,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工作时颇有威信、退休后四处旅游的李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长期透析的生活,更是放出了“宁可不活也不要透析”的狠话。当时,李伯年纪比较大,总体血管状况不太理想,刘珊珊所在的血管通路团队,专门针对这类“疑难杂症”的血透患者服务,于是凭借着她十多年扎实的一线护理经验,她灵活地帮李伯建立血透通路。察觉到李伯波动的心理状况,刘珊珊也开始了安抚的心理疏导,李伯逐渐对科室医护团队产生信任。除了适应了透析生活,李伯也主动担当起科普者,鼓励身边的透析患者做好自我管理,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刘珊珊介绍,现在科室成立了一个“透析之家”的互动小组,在微信群上,有医生、护士、技师、患者和家属等成员,可以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在微信群里求助,医生给予解答。刘珊珊希望,血透患者可以相信,自己也能够拥有生命质量的延长,不要悲观不要失望。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护士长郑夏玲

  十年跨国护患情 印尼妮娜与她的护士“姐妹”

  十年前,妮娜女士(化名)从印度尼西亚远赴中国看病时,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和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的医护人员沟通。十年后,她已经能够用中文写信,用中文为病房的病友姐妹们加油鼓劲、讲解疾病的科普……

  “亲爱的护士姐妹们:十年间,我经历了24次入院,你们的温柔与专业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化疗呕吐时,你们彻夜守候为我擦汗换药;放疗灼痛时,你们棉签涂药的轻柔像对待婴儿;语言不通时,你们举着翻译软件、学印尼语逗我笑……这些温暖片段,让我在绝望中尝到生活的甜。”妮娜在信中这样描绘了优质照护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2014年5月,她不幸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接受了扩大性子宫全切除术,随后,因肿瘤复发,她经历了多程化疗和放疗。远离家乡、独自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煎熬与痛苦,是妇科护理团队的护士姐妹们带给她最大的安慰,鼓励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疾病。最终,妮娜战胜了病魔,回到了印尼,每年定期飞回广州住院复查,与护士姐妹们亲切相聚。

  中山市南区医院外一科主管护师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周碧霞

  “康复是场马拉松,我愿陪你一起跑”

  今年国际护士节前夕,来自中山市南区医院外一科护士周碧霞收到了一封手写信。这是一位长期卧床的压疮患者家属写来的信:“忆往昔,父亲创面溃腐,脓血浸染,每每换药,痛彻心扉。而您立于床畔,素手执刃,清创如庖丁解牛,敷药若春风化雨……”满满两页信纸,再现了一段暖心的医患情。

  事情发生在几个月前,当时67岁的何叔因摔倒导致骨折卧床,随后骶尾部、右臀部出现严重压疮、溃烂。家人护理经验不足,陷入无助中。偶然间,他们联系上了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周碧霞。看到何叔痛苦的模样和触目惊心的伤口,周碧霞不畏上门路途的奔波,她熟练地处理伤口,动作轻柔,尽量减轻何叔的痛苦。

  “压力性损伤的康复过程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一起努力。”她的话给了何叔和家人极大的安慰。她发现何叔因身体不便情绪低落,不愿与外界交流,便一边为他护理伤口,一边帮他做心理疏导。在她的鼓励下,何叔积极配合治疗,脸上笑容多了起来。她还教家人如何帮何叔增强营养更利于伤口愈合,并手把手教他们简单的换药技巧。如今,何叔的压疮基本愈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广东省生殖医院麻醉科护士高静

  为聋哑患者打造手语指引视频

  “明天要做手术了,我来看看你。”“今晚10点后不能吃东西……”“我们会一直陪着你。”“等下要先打针,再睡觉。”“醒来可能会有点晕。”“手术很成功!”……患者小雨(化名)听不见,也说不了话,但看着白衣天使写在纸上的一句句暖心话,她安然度过了一次手术旅程。

  因为需要做宫腔镜手术,小雨来到了广东省生殖医院。身为聋哑患者,她对即将要开展的手术感到不安。让小雨没想到的是,她遇到了麻醉科护士高静,给她一路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术前探访时,高静给小雨播放了护理团队特别为聋哑患者准备的就诊治疗常用手语指引视频。

  “进了手术室,她先是轻轻拍拍我的肩膀让我注意她,然后慢慢做动作示范,还不嫌麻烦地将一条条叮嘱写下来举给手术床上的我看,打针前轻拍手背先‘告诉’我,摆手术姿势时她扶我躺平,挪放手脚,每调整一下都停住,等我点头才继续。”小雨表示,高静和同事忙碌着,但口罩上方关切、温柔的眼神,让身处无声世界的她特别安心。小雨最开心的是麻醉刚苏醒,一睁眼就是笑眼弯弯的高静,她举着的纸板,写着“手术很成功!”还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出院后,小雨身体恢复得特别好。小雨将自己的感激之情写进了信里,落款是“被你们治愈的病人”。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重症监护一科团队护理组长王咏琳

  女孩ICU重生后 写下了所听所见带来的震撼

  当地医生说:“不治会死,而且得赶紧治,千万不能拖!”2024年9月,小丽(化名)先天性心脏病突然发病,随后被转运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小丽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心外ICU一科进行术后康复,之后因为气胸、大量出血进行抢救。随后,又经历一场接近死亡的抢救,最终被成功救活。

  在ICU里一次次死里逃生,这种经历不是人人会经历,小丽自觉幸运,因为有着爱自己的父母还有专业负责有爱心的ICU团队,她才有机会“重生”。“重生”后的她,给自己和家人分别写了信,而给白衣天使写的一封信,更是记录下了她在ICU所听所见的震撼。

  这些护士虽然看着瘦弱,但工作起来惊人地利索,200斤的病人说搬就搬;患者床边的水杯都打好水,还细心备好擦嘴纸巾……“插管患者领到写字板写字表达时,除了未达条件求拔管的要求不能满足,别的都有充满爱心的回应!”小丽讲述。

  小丽写信的目的是感谢:“我只是茫茫人海中一个无名小卒,被你们救过、帮助过、善待过,感谢你们,谢谢!”在她的心里,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任劳任怨,帮助了无数个家庭,“我愿意成为你们的粉丝”,小丽坦言,“重生”的她,真的被ICU护理团队成功“圈粉”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护士魏嘉

  一个“可爱的男护士” 一份“笨拙而真诚”的关心

  今年1月—3月,孕妇陈女士先后因为大出血和突发宫缩进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治疗。尽管最终未能留住腹中宝宝,但两次住院期间医护团队的专业与温情,让她在康复后提笔手写下两页感谢信,信中还特别提到了一位“可爱的男护士”,他“笨拙却真诚的关心”让陈女士印象深刻。

  陈女士记得,那是术后第二天,因为情绪突然崩溃,她在病床上流泪。这时有一位“可爱的男护士”在巡房时察觉到了她的情绪,轻声地安慰道:“哭多了不好恢复身体的哦!”陈女士本以为只是寻常的一句安慰,没想到十分钟后,这位男护士又特地回来了。在确认她的情绪已经平复后,他如释重负地笑了。“这份‘笨拙’却真诚的关心,让我看到医护工作者对患者身心全然的珍视。”

  住院期间,护士团队的细致与耐心令陈女士倍感安心。专业细致的护理被她称为“抚平焦虑的良药”。“更令我感动的是,每次向护士反馈的微小不适或疑问,她们都会认真记录并第一时间转达医生,且总能及时给予我明确答复。这种‘事事有回应’的态度,让我放下不少的焦虑。”陈女士讲述,这些细致的照料,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外科部副主任护师段彬

  一顶马海毛帽子 让她们成了好朋友

  “谢谢段段,是你的专业精神与贴心关怀,让我在与病魔抗争的路上感受到了光。”在电视台任职导演的患者马女士(化名),以写信的方式,表达了对段彬的感谢之情。

  2020年9月,马女士确诊脾脏淋巴瘤。脾脏全切除术后,马女士两日一夜不能排气,非常难受。段彬帮她找了中医做针灸治疗,“15分钟后就排气了,腹部瞬间舒坦无以言状”;术后有客人来探望,因为怕她弯腰会引起出血,段彬还帮她穿鞋系鞋带;化疗期间,段彬去探望,爱美的马女士下意识地抓起一顶朋友送的红色礼帽戴上,想遮掩脱发的狼狈,细心的段彬当晚买来了一顶柔软舒服的马海毛帽子带到了马女士床边,为化疗期间的她打气。

  住院的日子里,做骨髓穿刺、PICC置管,马女士都会请段彬留下来陪伴她。段彬给马女士换伤口的手法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马女士的感谢,段彬表示,“我们是彼此欣赏、同频共振的好朋友,都对自己的专业满怀热爱。”提到马导,段彬充满了敬佩。“她的作品也如她本人一样充满力量,若非源于热爱并长年扎根其中,很难打磨出这样的精品。”

广州日报庆祝第114个国际护士节A5新花城30万朵小红花致敬护士 梁超仪、何雪华、任珊珊、徐依励、周洁莹、翁淑贤、伍仞、吴婉虹2025-05-12 2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