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重要问题
人类与AI,到底谁更聪明?
当人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无数次提起9年前的那场“人机大战”,“阿尔法狗”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后一战成名。这场大战,也可以说是AI第一次跨出科技圈,走到镁光灯下。自那以后,AI“破圈”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新闻便不断出现。
不过,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阿尔法狗”背后的工程师其实是“围棋小天才”黄士杰博士,只不过后来他并没有继续把围棋作为职业。因此,你也可以把这次“人类输给机器”理解成“不会用AI的李世石个人输给了会用AI的工程师团队”。
现在,同样是下棋,下棋机器人已经走进了普通家庭。元萝卜围棋机器人成为全球首个面向家庭用户的围棋机器人,其融合了领先的人工智能和高精准度的机械臂技术,实现了“手眼协同”在棋盘上进行毫米级精准操作,机器人的棋力可与职业九段对弈。
据新华社报道,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特别提出要“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可以预见,类似的“破圈到融合”演进未来还会层出不穷。不过,“AI+”的发展也未必可以一帆风顺。
都说AI学习能力超强,但实际上,一个对汽车一无所知的人只要20多个小时就能学会开车;而AI却需要“喂”百亿级数据,再加上数以百万次训练,才能实现有限度的智能辅助驾驶。
当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渗透持续加速,我们还需要回答三个重要问题:
人类真正需要人工智能干什么?
人类真正需要担心人工智能的是什么?
“人工智能+”“加”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乐观者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关涉的其实是“AI职业替代”。乐观者会认为,从历史看,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互联网革命,都会取代一些职业,但历史也证明,技术革命最终还会产生另一些大量的劳动力,AI革命也有望催生这种新的“反向空间”。
第二个问题,关涉的是智能体的能力边界。“保护人类、服从人类、保护自己”——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看起来完美。然而,如果机器人足够“智能”,他们最终可能会发现,人类被伤害的最大威胁恰恰来自人类自己。于是,智能机器人可能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为了保护人类,最好是把人类“圈养”起来。而乐观者会认为,既然人类能创设出“机器人三原则”,自然也能创设出“第四、第五、第六”乃至更多的原则,捍卫人类的自由与尊严。
第三个问题,关涉的是产业界限问题。每个人都担心“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少国家都因为“恐后”而“争先”,“人工智能+”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以至于失去控制。不过,更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在更多产业的落地应用,可以加快“AI+”的“试错”速度,帮助人类更精准摸索到“人工智能+”的界限应该在哪里。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于一点:人类与AI的共生关系。在这段充满想象力的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不是AI技术将取代谁,而是人类能否同步演化出新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结构。如果想要让人工智能成为“助手”而非“对手”,人类需要主动建立“人机协同”的新范式,重塑教育体系、分配机制与劳动伦理。
先锋者的实践
乐观者前行,已经有“先锋者”走出了坚定的步伐。
近段时间以来,经常来往广州珠江新城核心路段的人们会发现,繁忙路段的拥堵指数明显降低,车辆的平均速度提升,开车更顺心了。佳都科技的这套系统通过实时分析交通流量数据,自动生成最优信号控制方案,经人工审核后直接下发至路侧设备执行,使区域通行效率提升超过10%。
当人们通过顺畅的交通回到工位,会发现智能体“同事”已经开工。在拓斯达研发实验室,智能臂机器人正在智能平台的控制下精准作业,机械臂的自主决策能力不断提升,机器人正从“能干活”变成“会干活”。
等到下班回家,躺在床上休息。AI床垫能够精准识别你的身高、体重、睡姿等,量身定制各个身体部位的软硬度支撑,改善睡眠。
“人工智能+”的实践者们,正沿着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前行,在这条路上,他们有的是想象力。
正如著名小说《小王子》的作者圣艾科佩里曾说的:“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最终,驱动AI从破圈到融合的,恰恰就是人类对“浩瀚大海”一般的未知空间的渴望。
出品 广州日报经济新闻部
策划 关雅文、陈洁华、李义峰
统筹 钟达文
本版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达文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