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通过联合国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一家名为“四川中青人才科技研究院”的机构,仿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品牌标识,抄袭官方网站内容,虚假宣称与其存在官方合作,并以此实施欺诈活动。
在“四川中青人才科技研究院”的注册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展开立案调查,将其列入异常经营目录,并拟吊销其营业执照。而在其实际经营地,市场监管部门发现该机构涉嫌伪造多家事业单位印章,涉嫌违反刑法相关规定,已将相关线索告知公安部门。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该机构开设的网店还在运营,售卖“山寨证书”的行为并未停止。
多年前,媒体曾在回访中调查发现,“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证书被曝光一年多之后,背后的生意链条仍在暗流涌动。一些不知情的考生还在交钱报名准备考取该证书,一些交过学费、从骗局中醒来的考生却面临退费难困境。
为什么假证产业链“死而不僵”?原因在于犯罪链条产业化、制假种类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化。据《法治周末》报道,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近五年审理的涉假章、假证类案件中,70%以上存在跨地域犯罪团伙作案的情形。该类犯罪已经呈现出团伙分工专业化、制假种类多样化、衍生犯罪频发化等特点。涉及地域广、交易量大,调取证据难……执法机关面对的不再是单打独斗、零星分布式作案的不法分子,而是分工具体明确、流程连贯紧密的犯罪团伙。
所以,打击这类新型犯罪,必须有新思路、新战法。其中的关键在于,强化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打击。相关部门须加强协作,打通信息壁垒,合力开展协同治理。譬如,定期向社会预警“山寨机构”“山寨网站”;采用智能化手段,对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提供的链接标记“高风险网站”标签;强化国际组织、官方机构全称和缩写的域名管理,高效清除“山寨网站”。此外,互联网平台要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及时屏蔽“保录证书”“背景提升”等涉嫌违规的关键词,对所谓的“国际组织”“官方组织”加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