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官宣建设路径

看未来之城如何崛起

广州日报 2025年04月24日 刘鹏飞

  环两江先行区塑造“1+2+3+4”的空间格局。

  昨日,佛山召开环两江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会议首次公布佛山为何要建设先行区以及先行区将怎么建。据悉,先行区是佛山市委实施“北向战略”和“西进计划”的战略交汇点,是佛山承东启西梯次发展的中部地带,资源要素全面,发展空间广阔。其实施范围涉及佛山市五个区,由核心区、协同区两部分构成,涵盖佛山12个镇街。此外,会议透露,《关于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日前印发。《意见》明确先行区的“三个定位”和“三个目标”,为先行区擘画了发展蓝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 通讯员佛宣

  战略交汇点:具备五大核心竞争优势

  据悉,先行区的范围由核心区、协同区两部分构成。

  核心区涵盖丹灶、西樵、九江、龙江、白坭、西南6个镇街,重点建设北至思贤滘、南至甘竹溪、东至北江、西至西江的核心区域,聚焦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的深度实践。协同区包括西江、北江沿线的狮山、南庄、乐从、勒流、杏坛、荷城6个镇街,围绕设施互通、产业协同、文旅融合、风貌提升四大领域,与核心区形成功能互补、要素流动的发展共同体。

  该区域作为佛山“北向战略”与“西进计划”交汇带,具备五大核心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上,集聚4个战新产业园、5个传统产业园,1983家规上工业企业占佛山19.5%,形成“传统产业焕新+战新产业起势”的双轮驱动格局。

  文旅资源方面,2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加上6个3A级以上景区,串起珠江文明脉络。

  都市农业领域,15.6万亩水产养殖占佛山30%,渔业产值达64亿元,辖区内有1个国家级、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

  港口物流优势突出,51个码头占佛山58%,21个百万吨级码头构建通江达海货运网络。

  发展空间储备充足,18%市域面积承载23%规划新增用地,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战略腹地。

  锚定“三定位”:六项工程擘画发展路径

  会上,佛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对《意见》的内容进行了解读。《意见》明确,先行区将着力建设成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地、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底,先行区将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力提速,成为佛山“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的重要展示区。2027年,镇域经济、环境品质等实现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基本成型。截至2030年,先行区将实现城乡面貌根本性转变,成为文旅融合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区与“多彩佛山”的展示窗口。

  《意见》部署六项关键工程,在产业体系向新工程方面,通过引优育强战新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现代农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方面,建设三大文旅产业集聚区,打造“一圈五带”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七大文旅新业态,提升区域文旅品牌影响力。在开展全域治水兴水工程方面,从全流域治水、建设两江千里碧道到发展水经济,做好“水文章”。在城乡添彩增绿工程方面,以美学引领风貌提升,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在推进公共服务提质工程方面,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衡供给,健全基层治理模式。在实施重点改革攻坚工程方面,在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及镇街管理体制等领域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障碍。

  重塑新格局:构建“1+2+3+4”空间格局

  未来,先行区将怎么建?据悉,佛山将以《意见》为总纲领,锚定先行区建设“三个定位”,构建“1+2+3+4”空间发展新格局。

  “1”即重塑1个环两江活力圈。以环两江江堤路为主轴,深度挖掘区域价值,着力打造集旅游交通、景观风貌、文旅产业于一体的活力圈,使其成为佛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2”指构建2条发展廊道。承东启西的陆路梯度发展廊道以季华路及其西延线为主轴,全长约35公里,串联南海、禅城、三水三区,并通过富龙西江特大桥连接高明区,促进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贯通南北的水乡联动发展廊道全长约90公里,自北向南串联三水、南海、顺德三区,依托樵北涌、官山涌等水系,激活水乡资源,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3”为布局3类产业集聚区。文旅方面,重点打造“几字湾”、西樵山、甘竹滩3个文旅集聚区;工业领域,建设包括佛山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佛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在内的15个工业集聚区,涵盖10个万亩集聚区与5个千亩集聚区;农业板块,布局西南、白坭+丹灶+西樵等4个农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4”是提升4个新型城镇组团。依据佛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两江核心区涉及西南、西樵、丹灶+白坭、九江+龙江4个城镇组团。后续将统筹空间规划与先行区建设需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

  破解不平衡:探路大湾区协调发展新范式

  佛山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在区域发展竞争与协同并进的时代浪潮中,承载着多重使命与期望。

  首先,从贯彻落实省委部署的维度看,省委赋予佛山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并对“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作出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下,佛山急需一片“试验田”“先行地”探索改革路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环两江先行区地处樵桑联围核心区域,其历史形成的协同共治传统,积累了深厚的改革创新基础,能将政策要求高效转化为实践,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佛山方案”。

  其次,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来看,佛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东部禅城、南海、顺德三区经济繁荣,产业集聚度高;西部高明、三水相对薄弱。依据区域经济梯度发展规律,培育中间地带发展动能是破局关键。环两江先行区凭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建成后将成为新增长极,促进东西部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打破区域壁垒,重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同时,先行区建设还有助于佛山明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深化与粤西粤北联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提升区域影响力。

  最后,“再造一个新佛山”是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目标。环两江区域产业结构完整,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并存,具备转型升级优势;文旅资源丰富,历史底蕴与自然风光交融,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绿美生态本底厚实,发展空间广阔。将其打造为新增长极,可充分挖掘重塑价值,为“新佛山”建设注入强大动能,推动佛山在产业形态、发展动力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FSA10看未来之城如何崛起 刘鹏飞2025-04-24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