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

学校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内景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
“明德正心,博文约礼”。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共同建设的公办全寄宿制普通高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今年9月将面向深圳全市招收第一批高一新生。这将是香港在内地创办的首所公办高中。这所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高中将带来哪些深圳与香港教育基因融合的全新特色?本报记者近日对该校进行了实地探访。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双强联合:深港基因孕育教育新范式
走进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梅林片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明德高中],一股灵动开放的气息迎面而来。质朴的镂空红砖墙面,静谧的白色网格几何折叠式窗台,步步升高的宽阔台阶,学校建筑颇有港式风味。
这所学校的校园由香港大学知名设计大师王维仁教授担纲设计,与港中深大学校园为同一设计师。除常规教室以外,每个年级设有走班教室。建有13层学生公寓和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剧场,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恒温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建设有20间高端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科学与工程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创新实践。同时,腾讯公司注资的明德教育基金会将对学校办学持续赋能,助力学校打造“智能化、国际化、人文化”特质的现代化高中。
“传统与现代融合、人文与科技并重,这是我们的教育底色。”港中大(深圳)明德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鲁江介绍道,香港“刻苦耐劳,自由包容”的狮子山精神和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将在这里碰撞,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的校训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明德正心,自由人格”的校训将在这里相融共生。学校将积极推动深港双城和高校高中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根基+全球胜任力”的育人框架。从院士大讲堂到诺奖实验室访问计划,学生既能触摸量子计算的前沿科技,也能在《论语》研读中感悟文化根脉。
教学模式: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自带深港基因,这所高中有哪些深港双城联手办学的新特色?鲁江介绍,学校采用分层制、走班制、导师制、书院制等新型育人模式,成立了未来书院、荟文书院、博雅书院、奥体书院、四海书院,建立了E-PBL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立项优秀项目。
“所谓E-PBL教学模式,是科技、问题、项目、活动驱动的教学。我们推动‘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每堂课都呈现问题链,从现实生活中引发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琢磨和思考。仅有思考不行,还需要研究。一学年,学生需要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者研究论文,或者创造一个物化产品,甚至发明创造。”鲁江介绍。
他举例说,此前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的学子“用生物通道连接两座山”的异想天开就曾变为现实。来自海绵城市研究拓展课,关注现实中山水连续性问题,孩子们通过研究大量国内外生物通道的案例,筛选十多个适合建设生物桥的位置,最终完成“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课程成果“梅观高速生物桥”曾获得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获得过第三十三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项目一等奖、科技发明项目二等奖等荣誉。几年后,连接梅林山、银湖山的绿色通道——鲲鹏径一号桥顺利贯通,与明德学子当年的设想如出一辙。当年参与项目的学生已在哈佛大学就读。“可以说,正是这样带着问题的研究型学习,让当年的明德学子叩开了哈佛大学的大门。”鲁江说。
“我们已经开发了100多个项目学习课题,这些课题都聚焦于真实世界和前沿科技问题,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有一句话叫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他说。
贯通培养: 让科研团队走进中学
构建一个高中与大学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是港中大(深圳)明德高中的重要培养理念。“首先,院士团队、科研团队和博士生团队会下沉到我们高中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科研,与他们一起做课题,以培养高中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鲁江介绍道,同时,港中大(深圳)明德高中将常态化组织学生到大学的实验室参观、实际操作以及体验,实现博士生和高中生“手拉手”共同融入校园。
同时,学校将开设院士班、院士大讲堂、大学先修课程等,定期组织银湖山论坛、科学家面对面、走进诺奖实验室、大学游园会、港中深科研夏/冬令营等学术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大学生活。引入大学教授及博士资源,与在校高中生开展联合科研活动,指导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港中大(深圳)明德高中执行校长王骋介绍,学校设立了导师制,每位教师担任10名学生的“学术家长”,从选课规划到生涯指导全程陪伴;E-PBL课堂上,他们化身项目导师,带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的能力。他认为,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据其透露,在本届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的学子130名学生斩获奖项,其中10人获省级一等奖。“这些成绩印证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创新成为本能。”
此外,学校在高中阶段开展了演讲、辩论、写作和科幻文学课程,还将有普通话、英语、粤语选修课“三语教学”。并建立了学生议事会、自治会、仲裁庭、律师所等学生自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三个新’: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像企业家一样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学校各类实验室更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可触摸的产品,实现创造;每年我们都会举办商业挑战赛,邀请基金经理和风投公司经理等专家参加,希望促成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被商业孵化,被政府采纳,孩子们的创想真的改变现实生活。未来,香港中文大学的专家团队也会给我们一些指点和点拨。我相信,我们的孩子视野会更加开放,创新能力更强。”鲁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