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岚、孙珺 通讯员王霞)近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羊城学堂”系列讲座邀请《寻纸》作者、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汪帆开讲。她以独特的田野调查视角和典型的古籍修复案例,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古法手工纸之旅。该讲座共吸引线上线下约9万人次参与,反响热烈。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是汪帆工作的地方。2007年,本着对修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执念和孜孜矻矻的钻研精神,汪帆踏入古籍修复领域。她深知,要做好古籍修复,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充分了解纸张的脾性,才能达到“修旧如旧”的境界。
2013年的一次调研中,她发现现有手工纸厂商存在质量不稳定、纸张标号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古籍修复纸张样本库的标准化、多元化补充。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前古法造纸厂因市场需求萎缩、生产成本攀升、传承断层等问题难以为继,这一现状不仅威胁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存续,更直接导致古籍修复领域面临“无纸可用”的困境。为此,她踏上了漫长的寻纸之路。此后的几年里,她的足迹遍布云南、贵州、西藏、山西等13个省区,带回25种濒临失传的手工纸样本,这些珍贵的发现后来均收录于她的著作《寻纸》中。“我在现实里寻纸,读者在书中寻纸。”她这样说。
在山西沁源县中峪乡渣滩村,汪帆遇到了坚守麻纸制作的郑师傅。郑师傅提到,由于纸厂收益微薄,为控制成本,原本用于撵麻的自养骡子不得不改为租赁。这是属于造纸人的无奈,也是寻纸人面对的传承之问。同时,与传统造纸工艺相伴而生的,如“搅海歌”“祭拜蔡伦”等充满智慧与仪式感的生产习俗,也正随着师傅的老去而逐渐消逝。这些故事经由《寻纸》一书被广大读者关注后,新一代青年的关注和行动让她坚持宣传推广纸张和古籍的使命感更强烈。
“修复是为了保护,不是炫技。”汪帆这样总结自己的古籍修复心得。在她眼中,纸张不仅是书写载体,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活化石”,记录着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与审美追求。
如今,汪帆的寻纸之旅仍在继续。她在讲座尾声坚定地表示:“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古籍修复领域,坐好这张‘冷板凳’;同时通过续作《寻纸》和更多普及工作,让传统纸张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在寻纸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