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开设AI课 覆盖小学至高中各阶段

小学生每学年至少6节AI课

广州日报 2025年04月11日 曾俊、赵越

  荔湾一小学,同学们进行沉浸式科技体验(资料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AI课怎么上

  课时怎么定?

  原则上小学1—4年级≥6课时/学年

  小学5—6年级≥10课时/学年

  初中7—8年级≥1课时/两周

  高一或高二≥1课时/两周(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

  教材从哪来?

  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包括绘本、普及读本、通识教程、学习手册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赵越

  昨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在广州举行。随后进行的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两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全省中小学生畅享4900多节免费精品课

  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上,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与广东省教育厅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优势共同推动国家平台电视大屏资源落地广东,省属国家优质课程资源将通过省级平台直达千家万户。随后,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广电网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内容、技术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据介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共有4900多节、共1800小时的精品课程,课程库涵盖12学年学科资源体系,由国家级名师联袂打造,适配人教版、北师大版、统编版教材,课程资源还将定期更新。即日起,广东省中小学生只需打开广东广电网络电视首页,进入“教育”专属入口,即可免费学习使用。据悉,后续省内各大运营商将逐步上线。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广东省制定《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7)》,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学校实现宽带接入率达100%,超100M宽带速率达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2024年,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省,以国家平台应用为抓手,以集成化、智能化为重点,印发《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全省推进“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总纲”,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师生数智化胜任力提升等系列行动。面向 20个区域设立人工智能实验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助教、助学、助评、助管、助研的有效路径。

  广东在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

  今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广东省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2+1”方案。即2份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教师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学生素养框架》);“1门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据悉,这是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三级指标,进行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指引,将解决部分教师存在的“技术恐慌”“工具依赖”问题。《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一级维度。两份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发布会上,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解读道,《学生素养框架》的实行是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需要,为AI教育规范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避免AI教育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他特别提到,框架虽主要服务于通用素养培养,但其对核心概念(如数据、算法、算力)、关键技术(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实践能力(如逆向工程设计)的强调,也能为有专业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培养提供早期启蒙,“有潜力的学生除通识课程的学习外,还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途径向专业领域延伸。”

  鼓励各地区和学校开发AI课程资源

  记者注意到,《课程纲要》明确了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资源开发方面,《课程纲要》提出要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包括绘本、普及读本、通识教程、学习手册等。同时,指导学校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案例、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包、应用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优质资源征集和遴选机制,持续丰富和优化迭代课程资源。

  平台支持方面,《课程纲要》强调多平台支持教学,鼓励学校利用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例如,乡镇学校可以利用国家智能教育云平台、专递教学平台等开展双师教学,通过互联网引入优质师资,确保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普及和质量。

  另外,《课程纲要》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此外,广东还明确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也鼓励各地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广州日报要闻A3小学生每学年至少6节AI课 曾俊、赵越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