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公共场合的AED设备会配置显眼的立体三角标识,便于人们从不同方向看到。

某公园内的一台AED设备,需用手机扫码操作才能打开柜门。
民声调查
身边的安全隐患之AED使用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慧琪
作为市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公共场所,目前广州不少公园都积极引入了AED这个“救命神器”。在加大配置量的同时,后续的使用和监管也不容忽视。广州公园内AED使用和管理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位置好不好找?
部分公园AED标识不清晰
记者走访了天河公园、越秀公园、珠江公园、东山湖公园、海珠湖公园、流花湖公园等地,发现这些公园内均已配备了AED设备,其中,越秀公园与天河公园在其公园导览图上有AED位置的明确标识。
记者在流花湖公园采访了多位市民,多数人对于公园内AED的位置比较模糊。“好像入口处有一台,其他位置不清楚。”市民李女士说。记者发现,该公园的导览图内没有AED标识,而其他公园也存在类似情况。
事实上,去年8月实施的《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要求,“已配置AED的公共场所应在该场所平面示意图上标示AED位置,并在重要出入口、AED放置处设有统一、明显的AED导向标识。”
珠江公园的北门和兴盛门的保安亭内都有AED设备,其导向标识只贴在设备旁,如果不探头进去很难发现。《规范》对此有要求:“标识应配置在AED放置点的明显位置,存在视线障碍的AED配置点应配置发光标志”。
使用方不方便?
有的AED扫码也打不开
此前,“海南海口汽车西站候车室AED需扫码开启”一事曾引发热议,很多人认为“救援不该耽误在扫码上”。
据了解,无论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引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的通知》还是去年广州实施的《规范》都提到,AED的保护外箱或机柜门应方便快捷开启,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
在走访的市区多家公园内,大多数AED设备外箱均无上锁,打开即可使用,但其中也有一台AED外箱上显示,开箱要么使用身份证识别,要么用手机扫码。市民陈女士认为,如果刚好没带身份证或者现场网络不好,就容易耽误救援。
“蓝态AED急救行动”项目负责人徐桂娟表示:“扫码开柜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但这个好解决,如果柜内设备仍能使用,管理方只需花几百元换个机柜。”
管理跟不跟得上?
相关使用培训仍需加强
此外,相关管理跟不上也可能导致AED“形同虚设”。记者发现,一些公园工作人员对AED还不熟悉。东山湖公园北门保安室内有一台AED,当记者询问如何使用时,工作人员对此显得较为陌生,只表示“值班室内有急救药可提供”。而《规范》里规定,各单位配备AED后,每台AED须按照“1:10”的比例要求,组织在AED安装点附近工作的10名以上工作人员完成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的规范化培训。
业内人士:AED标识应显眼 位置应方便取用
在实践中,清晰的AED标识该是怎样的?“蓝态AED急救行动”项目负责人徐桂娟长期对接AED的捐赠和使用培训,她表示,已配置AED的公共场所应在重要出入口、AED放置处设有统一、明显的导向标识。“像立体三角标识牌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大家从不同方向都能看见,标识牌颜色一般是橙色,比较醒目,让大家知道附近就有一台AED。”
对于AED的摆放位置,徐桂娟建议AED应安装在显眼、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位置。记者走访发现,有不少园区就将AED摆放在室外的屋檐下。
徐桂娟表示,AED设备本来就是发挥快速的公共急救作用,如果“藏”或者“关”起来,就无法发挥它的价值。“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放在室内,但如果有24小时可向公众开放的空间,最好就让AED在那里‘站岗’。”
公园里的“救命网”如何织得更完善?
●公园导览图上应增加AED标识
●设备周边应配置显眼、立体的标识
●应方便开柜,需扫码的应更换柜体
●加强培训管理,避免“一问三不知”
●设备最好放置在24小时开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