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喜爱,越要清醒

广州日报 2025年04月03日 黄小平

  对于某一事物的喜爱,我们通常源自直观的感受;而对于其厌恶,则更多地建立在确凿的事实基础之上。此乃人性之常态。

  故而,在厌恶某物时,我们能够展现出理性的一面,条理分明地列举出若干不满的理由,其理由充分,事实清楚。

  然而,当我们对某物产生喜爱之情时,情况则大相径庭。此时,情感往往凌驾于理性之上,使我们难以清晰地阐述喜爱的具体原因,只是凭内心的感觉而沉醉其中。“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成语,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一现象。

  鉴于此,面对所爱之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与冷静的头脑。否则,一旦感性占据上风,我们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与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于所爱之物、所喜之人,还是对于所好之事,我们都应秉持理性的态度去审视与应对。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在喜爱之中不失清醒。

  ·善良,更多体现在态度与情感上·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提及:“对别人的衰老、病痛,我们应怀揣善意。”这一言辞,温暖而深刻,引人深思。马未都先生缘何如此着重强调这份对衰老与病痛的善意?

  细思之,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要者,乃人生之无常,岁月之不居。每个人,无论身份高低,终将面临衰老的降临,体验病痛的折磨。这不仅是他人之事,更是我们自身无法逃避的命运轨迹。因此,我们应怀揣一颗推己及人的心,设身处地,以己度人,理解并同情他人的不易。

  再者,衰老与病痛,如同夜幕中的寒风,让人心生畏惧,倍感凄凉。它们无情地剥夺着生命的活力与神采,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面对这样的境遇,我们的态度至关重要。我们不应以冷漠的目光旁观。相反,我们应怀揣善意,以一颗温暖柔软的心,去抚慰那些灵魂,给予他们力量与希望。

  善良,这一美德,并非总是体现在我们为他人所做的具体事情上。更多的时候,它体现在我们内心的态度与情感上。在别人最害怕、最痛苦的时候,我们能否去感受别人的痛苦,理解别人的无助?若能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

  让我们心存善意,以温柔的目光看待世间的衰老与病痛,让世界因我们的善意而温暖,而明媚,而美好。        

  (黄小平)

广州日报经济·闲情A9越是喜爱,越要清醒 黄小平2025-04-03 2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