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的巡游项目

小朋友们展示技艺

市民积极互动

巡游活动现场
3月29日至4月1日,佛山祖庙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祖庙庙会。昨日,11个方阵组成的巡游队伍将一年一度的祖庙庙会推向高潮。记者了解到,作为佛山首批民俗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祖庙庙会自明清以来,延绵数百年,它不仅是佛山民俗文化的缩影,更是岭南地区一场重量级的文化盛宴。今年,佛山祖庙庙会以非遗为纽带,构建了“活态传承—产业创新—城市赋能”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
来自贵州黔东南州歌舞团的金花参加了本次巡游。在金花看来,佛山祖庙庙会既是一个展示各地非遗的平台,也是文旅消费场景。记者了解到,佛山近年来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以文旅赋能模式,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场所,促进文旅消费。可以说,佛山祖庙庙会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佛山“二次创业”战略中文化赋能的缩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李传智、黄健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解码:多个国家级非遗齐聚
看非遗活态传承的“佛山范式”
昨日上午,祖庙三门前热闹非凡。踏着鼓点,一条由百名青壮年和少年组成的“人龙”,在手持“龙珠”的擎珠者引领下,从祖庙牌坊一跃而出,展现出独特的“力与美”……时隔十年,人龙舞再次参与北帝巡游,瞬间将现场的氛围“点燃”。本次佛山祖庙庙会整合了“佛山十番”“功夫”“醒狮”“黔东南苗侗歌舞”等国家级非遗,形成了一场跨地域、跨文化的非遗盛宴。11个巡游方阵在祖庙路上轮番展演,现场仿佛一个流动的舞台,展示非遗魅力。
曾同学是东华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北帝巡游”。“得知要参加‘北帝巡游’我很开心也很兴奋。”曾同学说,为此,她和小伙伴们排练了一个多月。巡游中,这些“飞鸿少年”带来武术、醒狮、扇舞等表演。记者了解到,东华里小学与祖庙博物馆是馆校联盟单位,武术和醒狮是学校重要特色课程。该校副校长张官林告诉记者,学校将陶艺、武术、醒狮等纳入校本特色课程,还充分运用非遗课程资源,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教授学生非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佛山的传统文化,还能推动非遗的传承。”张官林说。
近年来,佛山祖庙博物馆在非遗进校园、北帝巡游非遗解说等方面,持续做深做实,让祖庙庙会内容更多元,通过特邀学生参与庙会,让非遗真正滋养青少年一代。“2024年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佛山祖庙庙会)教育实践活动”被广东省文旅厅评为“广东省馆校合作示范项目”。佛山祖庙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佛山祖庙庙会教育实践活动的举办,是对佛山祖庙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佛山祖庙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化与保护传承。当日,在祖庙博物馆里的庆真楼前的广场上,一场非遗集市开市,金箔、醒狮等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众多人驻足,构建非遗消费的新场景。
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集体展示”再到非遗新消费场景的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的“佛山范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实践:非遗市集带动“文创热”
看文化符号向产业动能跃迁
昨日,在佛山祖庙博物馆庆真楼广场上,一场非遗市集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在佛山金箔锻造技艺摊位前,不少人围观可爱的金箔文创作品。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金箔文创作品销售以预订为主,由于是手工制作,作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非常畅销。在创作风格上也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文创作品的带动,对非遗传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该工作人员说。在佛山狮扎摊位前,彩扎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黎婉珍有着同样的感受。“通过设计非遗文创产品,能让非遗更贴近生活,助力非遗传承和发展。”黎婉珍说,摊位上的文创产品的设计贴合年轻群体,销量很好。
近年来文创产品迅速升温,使得非遗这一文化符号向产业动能跃迁。佛山祖庙博物馆游客服务部主任支中文告诉记者,近年来,佛山祖庙博物馆通过跨界融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以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等模式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和运营工作,如今已设计开发出祖庙北帝灵应、祖庙古建筑、佛山功夫、佛山陶瓷、佛山粤剧、佛山孔庙等6个系列600多款特色文创产品。狮舞岭南之《狮王》积木文创产品荣获2023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数据显示,2024年祖庙博物馆文创产品总销售额达到1260万元,同比增长30.53%,总销量达70.56万件,带动产业链增收超千万元。博物馆通过系统性开发“金属冰箱贴”“祖庙木雕”“狮来运转”等8大主题系列94款文创产品,实现平均每3.9天推新一款文创产品的高效研发节奏,跑出祖庙文创研发创新的“加速度”。此外,该馆在主推产品创新方面,“金属系列冰箱贴”创新采用邮票式叙事设计,将祖庙瓦脊鳌鱼与醒狮文化凝练为可收藏的文化符号,创下系列单品销售 1.3万个,营收45万元的成绩。
拓展:传统文化助力城市新生
看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文化力
庙会现场,来自德国的本尼迪大呼有趣。在本尼迪看来,庙会展现出来的东西对他们都是新鲜有趣的。“这场活动就像一部电影,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去了解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本尼迪说。
近年来,禅城区通过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在街道城市更新中嵌入文化理念、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佛山祖庙不远处的任围历史文化街区便是一个例子。2020年,禅城区启动燎原路任围内街巷提升项目,先后完成304栋新“传统民居”的外立面修缮、25栋文物保护单位全面修缮和外立面修缮。
同时,任围内街巷提升项目充分尊重街区原生态居民文化和建筑原有的格局,通过社区“微改造”的方式,既满足群众居住需求,又开辟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场景式街区治理,让历史文脉在街区街角得以延续。同时,禅城正建设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简称“美陶湾”),以高质量建设美陶湾为该片区寻找到了“破局”的新路径、新动能、新模式。围绕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个定位,美陶湾以实现传承创新文化、激发老城活力、赋能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推动人城产文相融相合。
今年,禅城区提出,要抓文商旅创新,推动文化、旅游、消费、贸易协同创新。仅2025年春节前后,禅城区住宿经营场所就接待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29%,增速位于佛山前列;全区实现旅游收入8.92亿元,发放消费券等消费补贴2.5亿元、带动消费金额21.9亿元。禅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禅城区正积极推动文旅赋能模式,把传统的文化场所进一步活化为文旅消费场景,通过整合岭南文脉、非遗、历史、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格调提升与场景提升,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助力岭南文化“解锁”流量密码,实现破圈传播、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