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2025年广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举行。
“离别已有半个多月,我好想他!”钱先生说起4岁儿子恩宝(化名)眼泪一直流;潘先生带着玩具来,一遍又一遍抚摸孩子的名字;不远处一位女士俯身亲近纪念碑, 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他们是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热泪里饱含大爱。
清明将至,省、市红十字会及相关部门先后在广州增城正果万安园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天河区中华永久墓园广州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黄埔区福山公墓遗体捐献者博爱广场举行仪式,纪念缅怀遗体捐献者及器官捐献者,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何雪华 通讯员粤红、穗小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器官继续活着,爱也在延续
广州增城正果万安园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内,一朵朵鲜花被系着黄丝带的手轻轻安放,寄托着对生命馈赠者的无限追思,承载着对捐献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不曾见过您的容颜,您的爱却永存人间!”一位缅怀市民在活动现场写下留言。
“爸爸想你了。”省红十字会、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的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2025年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上,潘先生在寄语墙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这几个字。不久前,8岁的女儿因交通事故离世,家人商量后,帮助孩子完成心脏、肝脏、肾脏和眼角膜的捐献。潘先生一有空就来纪念园探望女儿,给她带来生前喜欢的小狮子玩具。说起器官捐献,潘先生说,希望孩子的生命以爱的形式延续,“她还那么小,都没来得及多看看这个世界”。
“自己经历过等待与绝望,希望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这几乎是所有人体器官捐献者与家属的心里话。
钱先生年仅4岁的小儿子恩宝今年2月因意外坠楼,经历10天抢救后被宣告脑死亡。家人在悲痛中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捐献出恩宝的心脏、肝脏、双侧肾脏、角膜以及胸腹部血管组织,钱先生与家人觉得,器官继续活着,爱也在延续,希望的传递很有意义。
“他说,如果等不到肾源,一旦发生不幸,愿意用自己的器官为像他一样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吴女士说起丈夫的大爱与大义,依然哽咽。两年前丈夫确诊尿毒症,本来是全家最忙碌的他骤然成了每周透析3次的病号,他心向光明,愿意将爱与希望送进别的生命里。去年10月的一天,他因突发脑出血入院,全力抢救后脑死亡,吴女士和家人遵从他的遗愿,作出器官捐献的选择。
遗体捐献者身影与医学进步同在
在医学界,遗体捐献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他们无需言语,却用最直观的方式教导。“捐献遗体给医学院,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走,不给别人添麻烦。”如今,每次路过医学院,郭玉珊耳边总能响起父亲郭振源这句朴实的话语。她的父亲郭振源是一名老党员,20多年前就萌生了身后捐献遗体的想法。“我们一家都是无神论者,对于父亲的决定,三兄妹都很支持,母亲有些不舍得,但也没有反对。”2020年,郭振源安详离世,子女遵照嘱托将他的遗体捐献到暨南大学医学院。其后,郭玉珊曾受邀到医学院的人体科学馆参观。她说:“本来人走了之后,就是一把灰,但父亲的决定,让他在离开人世后,依然能实现他的价值,为人类医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遗体捐献是一个需要勇气与信念的决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正是这些捐献者以超越世俗的胸怀,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价值。他们的身影始终与医学的进步同在。”在广州市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仪式上,广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姜华表示。
十年前,市民肖天庆的父亲肖耀书因病卧床一年多后离世。肖天庆和妻子程群莉还记得,老人生前多次说过:“以后我走了,不要搞这么多仪式。你们去帮我了解一下遗体捐献的事,如果可以,就去办手续吧!”儿子儿媳为他办妥了手续,回来告诉病榻上的老人,“行,那我就走得放心了!”老人说。如今,肖天庆本人和母亲、妻子,三人也已进行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这几年,我们夫妻每年都参加市红会举行的集体缅怀活动,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十分有意义。”程群莉说,身边的朋友都知道自己和丈夫决定身后捐献遗体,自己也曾带朋友一道参加集体缅怀活动仪式,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了解遗体捐献工作。
2024年,广州市内的四个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为275名市民进行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登记了遗体捐献志愿者3943人,其中1663人已实现捐献,人数在全省居于前列。
截至2025年3月19日,广东省已累计完成器官捐献7831例、挽救21200人次。全省共有58.4万余名爱心人士登记成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器官捐献数量连续多年领先全国。
目前,广州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广州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暨南大学医学院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南方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设置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也即将揭牌、投入使用。
医学生
“在医学生涯的起点,我们通过解剖课来熟悉人体的各个器官构造,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大体老师的奉献,将变得无比艰难。”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林含祺同学记得,大学里的第一节解剖实验课上,举行了感恩大体老师的仪式,“那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体老师们的伟大,他们用无声的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大体老师们的付出让像我一样的未来医者们得以在医学的海洋中遨游、探索生命的奥秘。
肝移植康复者
在肝移植康复者代表赵先生看来,器官捐献者及家属付出无私大爱,是真正的英雄。六年前,肝硬化彻底改变了他的身体功能,随后三年间他经历了4次手术,今年年初病情急速恶化,“那是我对抗病魔绝望的时刻”。所幸有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肝脏与他成功匹配,肝移植手术也很成功,生命与生活按下了“重启键”。赵先生说:“我不知道捐献者的名字,但我想对他/她的家人说,器官在我们(移植康复者)的身体里继续活着,愿大爱生生不息。”
器官捐献协调员
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2024年参与协调了约100位逝者进行器官捐献、遗体捐献。“家人并未离开,生命的传递让家增加了数位‘亲人’,他们可能遍布各地,走到哪里,一挥手,冲着你笑的,可能正是他们。这正是生命希望传递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