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如何实现“从0到1”?

广东省创业政策宣介暨创业经验分享会举行
广州日报 2025年03月17日 贾政、邓潇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邓潇丽

  昨日,在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启动仪式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配套活动——广东省创业政策宣介暨创业经验分享会上,记者了解到,当前,全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入孵企业数累计达10万户,累计带动就业79.3万人。

  今年春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将人形机器人送上春晚舞台,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凭借AI大模型引爆全球科技圈。从这两位年轻创业者身上,世界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以及青年创业者身上无限的潜能与广阔空间。

  从真金白银的扶持补贴,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从孵化基地的一站式服务,到创业大赛的资源赋能,广东对青年创业者的政策支持全面且深入。“在扶持补贴方面,近年来,广东省年均补贴发放量达到5亿元,真正做到了用真金白银来助力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创业指导处四级调研员徐旭表示,在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面,广东省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和帮扶青年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入孵企业累计达10万家,累计带动就业79.3万人。

  为了给更多青年创业者提供一个展示项目的舞台,自2016年起,省人社厅牵头举办“众创杯”,累计已举办8届,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一组数据彰显了大赛的社会影响力:8届大赛,“众创杯”累计吸引海内外参赛项目13.6万个,累计参赛人数超过80万人次,大赛获奖项目获得资助达1亿元,累计获得风险投资及银行授信超过百亿元。在“众创杯”追梦圆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双创”精英的共识。

  创业者分享:选准赛道乘势起航

  万事开头难,大学生创业如何实现“从0到1”?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超、深圳未来脑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薛耀在分享中提到了大学生创业的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选择哪个赛道?

  “我本科学的是农学专业,立足本身的学业,我选择了农业赛道,具体而言是选择服务学校的海水稻科研成果转化。”王世超本科就读于广东海洋大学,那时学校已研究海水稻几十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而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业的!”

  第二个关键是——要顺势而为。

  “年轻人创业不能一味低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学会用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王世超表示,海水稻项目正是借着广东“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收获了更多政策扶持和关注,也吸引更多人支持并参与到项目的创业之中,带动老百姓一起创业,一起赚钱。

  长在江苏,学在浙江,薛耀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启创业之路。这位拥有10年神经系统植入式有源器械产品化经验,并长期参与神经科技前沿研究与开发的创业者,正致力于疼痛和睡眠治疗的穿戴式神经调控AI硬件研发创业,产品已经在海外消费医疗市场取得了喜人的商业化成果。

  “人社部门不仅给了初创公司起步的机会,也在公司发展阶段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回顾创业之路,薛耀感慨良多。“我的创业梦想也是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起航的。”2021年,薛耀回国创业。“当时,我苦于在国内寻找一个地方让项目落地,便来到了深圳宝安区‘海归岛’,‘海归岛’为海外回来的创业者提供一年免租期,从项目规划到工商注册都有专人跟进。”后来,薛耀团队的项目又入围“众创杯”决赛,并作为优秀项目参与展览,大赛和路演让他们首次崭露头角,2022年完成了天使轮融资组建团队开始产品研发。

  在薛耀看来,如果有一个地方汇聚了许多早期创业团队,那就会聚集起很多创业的“同路人”,彼此间可以相互学习。“人社部门看似很常见的一个举动,实际上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帮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让你有机会与创新创业的小伙伴并肩战斗。”

  从业者支招:主动嵌入产业生态链

  创业如同一场马拉松,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青年创客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创业成功率,是每一位有志于创业的青年都在思考的问题。基于多年来对青年们创业的深入观察与丰富的指导经验,珠海市人力资源与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办公室主任严杰雄为青年创客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首先,青年人要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开展创业。”严杰雄在梳理近年来成功“出圈”的创业企业时发现,这些企业大多由年轻科技人才创办,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他指出,即使创业者无法直接投身热门科技领域,也可以另辟蹊径,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其次,要融入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严杰雄强调,创业项目要想快速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土壤。广东拥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创业沃土。他建议创业者主动嵌入产业生态链,例如在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大学生可以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配套创业,提供技术服务、零部件供应或数字化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项目的可成长性,还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同时,严杰雄提醒创业者要建立政策敏感性,将创业事业放在国家战略背景下,读懂政策,顺势而为,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政策红利,少走弯路。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严杰雄建议青年创业者从论文中寻找创业项目,依托高校学术研究基础,深挖本专业的“技术富矿”,如联合高校教授申请专利或参与横向课题,推动学术成果商业化。此外,还要学会借力打力,积极加入大企业、链主企业创新生态圈,参与供应链孵化计划,获取订单与技术支持。

  “脑袋要在云端,脚要在泥土里!”这是严杰雄对青年创客们的勉励。在创业的道路上,只有将创新思维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广州日报百万英才汇南粤·广州机遇A4大学生创业如何实现“从0到1”? 贾政、邓潇丽2025-03-17 2 2025年03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