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

表2:2024年四大类收入与增速。

表3:2024年八大类消费与增速。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获悉,2024年中山居民的收支调查数据出炉,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70元,同比增长4.3%,居民收入增长呈稳中向好态势,居民消费小幅增长。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479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9元,同比增长5.1%。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国中调
图表/通讯员提供
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相关负责人分析了中山居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具体如下:
工资性收入是“主引擎”
从收入类型来看,四大类收入全面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见表2)。中山市围绕扩容提质稳定就业供需、拓岗引育促进青年就业、强基增效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推行多项工作措施,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508元,同比增长4.6%。从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8.4%,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收入增长贡献来看,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拉动居民收入增长3.2个百分点,是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营净收入是“加速器”
中山为促进招商引资,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出台《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方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了经营活动的增长,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7637元,同比增长2.3%。从收入构成来看,经营净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1.7%。从收入增长贡献来看,经营净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4%,拉动居民收入增长0.3个百分点。
财产净收入助力收入“多元化”
中山制造业基础较好,低效工业园改造成效显现,增加集体产业收入和居民集体分红收入。同时,经济持续增长为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进一步拓宽居民增收渠道。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7452元,同比增长2.2%。从收入构成来看,财产净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1.5%。从收入同比增长贡献来看,财产净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居民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
转移净收入担当“稳定器”
中山各项民生政策持续发力,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强化。一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特定群体的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力度,带动转移净收入增长。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473元,同比增长7.6%。从收入构成来看,转移净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4%。从收入增长贡献来看,转移净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3%,拉动居民收入增长0.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70元,同比增长4.3%,居民收入增长呈稳中向好态势。分城乡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479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9元,同比增长5.1%(见表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0:1,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
居民消费小幅增长
中山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704元,同比增长1.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810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923元,同比增长2.6%。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呈“七升一降”态势(见表3)。
消费特点
居民多样化需求增加
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发挥居民消费支柱作用。2024年居民用于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6.0%。居民对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吃好”到“吃得高质健康”逐步升级,居民外出饮食活动增多,人均食品烟酒支出13574元,同比增长1.3%,恩格尔系数为34.2%。中山多家购物商场陆续开业,促销活动多样,居民外出购物意愿回升,衣着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逐步提高,加之网购方便快捷,衣着支出有所增长。人均衣着支出1526元,同比增长2.5%。
发展型消费占比回升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2024年,由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组成的发展型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2.0%,比上年同期上涨0.4个百分点,消费趋势稳中有升。中山持续落实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家电、手机等“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刺激居民交通通信消费增长。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878元,同比增长2.5%。充分利用当地文旅资源,举办非遗巡游、文艺汇演等活动,刺激居民消费欲望,加之深中通道开通,人流量增大,推动文化娱乐消费持续增长。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150元,同比增长3.5%。此外,居民医疗需求增加,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保健服务需求随之增长,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660元,同比增长0.7%。
建议
提高居民收入 释放消费内生动力
如何进一步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两条建议:
首先,多维发力提高居民收入。一是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大力提升居民工资收入。加大对支柱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妈妈岗”市场建设力度,增加就业机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强重点群体帮扶,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障。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深入挖掘优质资源,为企业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吸引企业落户。三是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资源发包+物业租赁+产业参股”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村企共建”模式,将集体闲置资源转化为市场化资产,形成“产权明晰—运营高效—收益共享”的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链。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财政转移支付效能。完善养老金及离退休金常态化调整机制,优化科学合理的待遇增长路径,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老年群体。针对低收入家庭,强化政策兜底功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减轻家庭赡养负担。
其次,多措并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持续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举办贯穿全年的消费季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场景,形成“政策+活动”的双轮驱动效应。二是优化社会保障体系,释放消费内生动力。持续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适当提高养老、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推动新业态从业者应保尽保。通过筑牢民生底线、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降低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压力,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三是创新消费业态供给,培育多元增长点。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把握深中通道开通机遇,引进更多高品质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多样化商品和服务,提供更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发展本地特色文旅产业,吸引外地游客,带动本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