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前排左四)与杜宪(前排右二)等竞赛学生、教练团队一起合影。
近日,第5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国代表队选手名单结束公示,现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的杜宪同学成为4名入选中国代表队的同学之一。去年10月,在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杜宪斩获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京大学。他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分享了自己在竞赛之路上的心得,从初二接触竞赛,到如今手握国家队入场券,杜宪在教练眼中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学子,他则谦虚道“山外有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
图/学校提供
竞赛之路: 在全国化学奥赛两次夺金
初二下学期开始,杜宪开始接触化学竞赛,同时还接触了有关数学、物理竞赛的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化学学科有许多魅力,“从一个分子的角度去研究这个世界,开启了我对世界新的认知角度。”
2023年、2024年,杜宪两次参与全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并夺下金牌,还在国际级化学赛事中夺金。在日常学习中,他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节奏和状态——每天看书,做一些题,阅读前沿文献,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竞赛生涯到后面,其实更多是一种自行的探索,很难有人给你指定一条路,指导你具体应该怎么走。”
对于竞赛知识,他的学习方法是:自己先初步理解一遍理论,再通过各类实例,不断应用和巩固知识,促进深入理解、思维启发。但他也感受到,并非所有问题都能直接运用理论解决,因此需要保持灵活的思维,学会判断、假设。有时看似错误的尝试,可能正是科研创新的温床。
“化学学习是学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去阅读大量例子、做大量分析,培养一种‘化学直觉’,不能停下学习的步伐。”杜宪介绍,去年备战全国化学奥赛时,他每天约一半时间用于做模拟卷及复盘,另一半时间则用于看书、学新知识。在他看来,学习可分两种维度进行,一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二是进行针对性练习。例如,面对竞赛,他们需要摸索考查方式,适应出题人的语言,进行应试的针对性训练。
学习心得:整合逻辑脉络 构建知识体系
在省实化竞教练们眼中,杜宪是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子。他们介绍,杜宪在高一时就参加了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并夺金;决赛结束后,2023年11月中旬,距离期末考试仅一个多月时间,杜宪才开始复习其他学科,最后在期末考排名年级第二。
对此,杜宪则坦言,全力准备竞赛时,其实很难兼顾竞赛和综合成绩。谈及其他学科的学习秘诀,他表示这与化学竞赛相似,同样要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建构知识体系。他打趣道,这种学习方法,其实源于自己“偷懒”不想背书时的意外收获。“建构体系,意味着要理解我们所运用的基础知识对应的原理是什么,例如导数的含义、应用意义。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忆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能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让省实化竞教练吴超强印象深刻的是,杜宪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对探索未知世界很有热情,有时看到一些现象,还会思考能否做个实验研究一下。此外,杜宪对自己有明确规划,执行力强,会主动定下阶段性目标,结合自身水平和教练建议,一步步自我提升。
“化学竞赛需掌握的知识繁杂。他会基于自己的理解,整合知识之间的逻辑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专题性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化竞教练郑晓涛则观察到,杜宪善于归纳总结,常常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逐个解决困惑,从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
杜宪认为,文理科之间没有隔阂,应广泛接触不同学科,开拓思维。如此一来,面对问题时就能更灵活地思考,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例如学习语文的一篇课文时,他便根据兴趣阅读了人类学相关书籍,还对哲学有所涉猎。“学习了各门学科后,在面对问题时,自然也能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建模,解决问题。”
心态调节:理性自我审视 向同伴获取力量
竞赛场上,杜宪很少出现无谓的失误,基本能稳定发挥。他分享道,对于这方面他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审视,调整心态。“比如一场考试考下来,我会审视自己什么时候出现了心态波动,为什么会有波动;或是哪个地方没有掌控好做题节奏,要用怎样的节奏去进行。”通过向内审视、理性反思,他形成了解决状态问题的大致思路,自然而然地就不会过度担忧临场发挥不好的问题。杜宪说,去年暑假有一段时间,由于成绩波动,他的状态有些低落,正是这一方法帮助他自我调整,找回节奏。
“考场上,我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没有太多杂念,遇到问题就想方设法解决。”杜宪回忆,在参加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时,试题有所变化,题量增加、难度提高,当时不少人发挥不佳。而杜宪在看到试题后,一如平时训练那样专注解题,结果最终成绩比预想的还要高。
杜宪还特别提到,友谊的力量帮助他度过了考前压力较大的阶段。“朋友从旁观者的角度,有更多方法来帮我调节情绪。和朋友交流,让我知道有人在关心我、为我出谋划策,心里感觉更‘有底’——即便竞赛上没取得好成绩,别人依然会把你当朋友。”省实化竞教练郑晓涛也提及,杜宪和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好,乐于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学校组织多样化活动 竞赛生也要全面发展
教练们介绍,杜宪并不是一位只会埋头苦学的学生,还有着多样的兴趣爱好。备赛期间,杜宪常常通过打乒乓球、羽毛球解压。
省实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梁万峰介绍,该校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求竞赛生不能落下体育、音乐、美术、通用技术等国家标准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通过多样化课程和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因此,省实的竞赛生往往有一个特点:不仅竞赛成绩好,综合素质也高。
杜宪是省实首位成功入选化学奥赛国家队的学生。据介绍,近年来省实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2024年五大学科竞赛中,该校共有3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共获国际级竞赛金牌1枚、全国赛金牌7枚、全国赛银牌8枚,67名学子获学科竞赛广东省一等奖,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建立“省实大中衔接先修课程”,面向学子开放“2+4”培养路径,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从培养兴趣开始,挖掘有拔尖禀赋的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潜能。以化学竞赛为例,学校开放实验室,教练带同学们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据介绍,该校将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前沿科学的机会,做好高中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上的有机衔接。
目前,杜宪有志于投身科研,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不断拓宽知识面,寻找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面向对化学竞赛感兴趣的同学,杜宪分享说,竞赛并不是一项光靠刷题的比赛。目前化学竞赛向“弱化知识性考查,强化能力性考查”的方向发展,题目中常常会出现他们此前没接触过的知识,考生需要迅速冷静下来,运用学科的逻辑思维、研究方法去应对。
“学习如爬山,从努力到收获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关注脚下一步一步的路,才能真正攀至山顶。”杜宪表示,竞赛之路并非坦途,抱着“凑热闹”心态的同学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同学们需要保持危机意识,设好为之努力的目标;多动脑多思考,构建起自己理解事物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