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杨永新)甘霖润沃野,“铁牛”播春潮。近日,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上演科技与自然的“双重奏”——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肇庆分院(以下简称“肇庆分院”)启动早稻播种。首期617亩试验田里,节水抗旱稻稻种随着机械化作业精准入土,标志着肇庆市节水抗旱稻研发应用迈入新阶段。
在肇庆市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校地联动”机制推动下,肇庆分院自2024年11月签约共建后,仅用4个月便完成从实验室到试验田的跨越。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平台和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技术力量,肇庆分院已组建由15位专家领衔的技术攻关团队,承担2025年国家特殊类型节水抗旱稻区域试验任务,重点针对西江流域气候特征开展适应性研究。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透露,通过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年内有望培育出2至3个抗逆性强、生育期短的本地化品种,破解岭南稻区“种强苗弱”难题。
“传统水稻要经常浸在水里维持生长,耗水量大,每公斤产量需消耗1吨水,而节水抗旱稻可实现旱地种植,节水率达50%以上。”肇庆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陈转红介绍,在“望天田”条件下,亩产仍能稳定在400公斤以上,较普通水稻抗旱能力显著提升。更令人振奋的是,其米质与常规水稻基本持平,口感相差无几,而且化肥农药使用量还可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