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敖带芽

赵醒村

吴以环

陈贤帅
学习金句
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辅导员
敖带芽 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人才辈出依赖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只有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辈出依赖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要实现“人才辈出”,必须从优化教育体系入手,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科学、艺术、体育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断深化改革,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
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
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是实现“人尽其才”的前提。传统的人才评价往往过于注重学历和资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应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领域和岗位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同时注重人才的长期表现和发展潜力,而非短期成果。为了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便捷的人才流动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促进人才在区域、行业和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匹配。政府应搭建更多的人才发展平台,为人才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持。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才尽其用。
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潜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才尽其用”,必须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人才激励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指导意见。比如,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这些举措为企业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人才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绑定提供了改革思路。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的目标和路径;加大对教育、科研和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为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完善人才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人才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文杰
图/受访者提供
赵醒村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这些年,我们一直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办学育人水平,着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4年广州医科大学的建设发展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特别是在医疗人才培养方面,全校本科生升学率50.17%,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医学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榜首,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五,临床医学和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十。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定扛起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职责使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赋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特别是要增强人才竞争力,始终坚持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会聚国家急需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以推进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持续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吴以环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广东省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人才应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成长”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有幸近距离、面对面地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非常激动、非常振奋,也备受鼓舞。
我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培养人才要依靠教育这个“摇篮”,这也是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重构产业版图的今天,教育与人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器”,也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
我对“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这几方面感受最为深刻。这几个方面都关系到当前教育与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比如,优化学科建设能够引导高校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是加强产教融合的有力抓手,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则能够加快人才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成长”的转变,让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接下来,我将牢记嘱托,积极发挥民盟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人才荟萃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投入政协履职工作之中,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
图/受访者提供
陈贤帅 国家高层次人才、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工程师
“人才+项目+平台”加速成果转化
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触颇深。作为第一批来广州南沙创业的人才团队,中科健齿从中国科学院孵化,扎根南沙十余年。这期间,我感受到广州、南沙作为“人才磁场”的强大吸引力。
南沙以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为目标,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引育体系。对领军人才、杰出人才的奖励可高达千万元,同时提供最高生活补贴及住房支持,覆盖从本科到博士的全层次人才。更可贵的是,这里创新推出“人才公寓”政策,彻底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企业得以专注核心业务创新。得益于省市区的人才政策,我们引进了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等,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沙毗邻港澳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门户,一直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众多港澳青年前来发展,比如,南沙打通了大批港澳职业资格互认通道,允许港澳医师、工程师等直接执业。这不仅为医疗器械企业引入国际前沿技术打开通道,更推动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近年来,南沙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势,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医疗器械作为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正从政策支持、临床试验到市场准入全链条受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口腔人工智能系统发展,依靠南沙的优越条件,引入相关专业人才,推动精准口腔医学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