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粤剧女演员戏里戏外的双向奔赴

广州日报 2025年03月07日 刘艺明

陈丽云剧照(受访者提供)

陈丽云

  她两次离开舞台,七年时光沉淀在校园教学与育儿日常里;又两次重返聚光灯下,带着更沉稳的唱腔和更炽热的心。32岁的陈丽云没有传奇光环——小时候是在木偶戏班后台打盹的小女孩,长大后是剧团里的普通演员,如今也是学校孩子们口中的“陈老师”。但在多次人生转身中,这个平凡的女性粤剧演员用十五年光阴证明,热爱从不会败给时间。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这位90后粤剧演员向记者讲述了她戏里戏外的多重“角色”。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刘艺明

  童年:木偶戏后台成长的“小梅花”

  陈丽云位于湛江吴川的老宅里有一个木箱,其中保存着褪色的木偶与戏服。1993年出生的陈丽云抚摸着这些旧物,仍能清晰复述出年幼时的场景:每晚七时,父亲带着自办木偶剧团的十余人走村串巷,灯光将临时戏台照得通明。她们姐弟五人,在后台玩累了,就会枕着《红豆相思》《昭君出塞》的曲调入眠。幕布缝隙间漏出的光影,是童年最斑斓的记忆。

  翻开泛黄的相册,照片中的小丽云踩着板凳,双手模仿着大人的兰花指,一切都有板有眼。“父母其实从没正式教过我,但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感觉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陈丽云说。这种原始的艺术启蒙,让2003年的那次相遇显得顺理成章——当父亲带着10岁的她走进小孔雀粤剧培训学校,孔雀屏校长仅听了几段清唱便拍板将她招进了学校:“这孩子眼神里有戏。”后来,孔校长又免费让陈丽云的两个弟弟也来到学校里读书。这里无疑改变了三姐弟的一生,毕业后他们各自都走了专业的戏曲之路。

  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日子很枯燥。唱腔、身段、体能、毯子功……每天一睁眼,都在重复练习各种基本功。幸好,孔雀屏等老师也不断地为三姐弟提供着锻炼机会。在《小放牛》饰演村姑、在《水漫金山》饰演白素贞、在《断桥》饰演青蛇……年少而活泼的陈丽云,对角色的演绎越发娴熟。首次登台演《小放牛》时,她对着镜中的“村姑”妆发呆看了许久:“原来我也可以这么美。”台下掌声响起的刹那,她突然明白:那些翻跟头摔出的淤青、练唱腔沙哑的嗓子,都值了。2007年,陈丽云更以这个角色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获得“小梅花”金奖和地方戏曲组十佳奖。

  成长:两度离开舞台 因粤剧收获爱情

  2010年,陈丽云从湛江艺术学校毕业,在湛江粤剧团实习两年后,又考进了广州粤剧院,从业以来先后获得省市级粤剧奖项近20个;先得到倪惠英和孙业鸿等前辈的赏识,后又成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凤女、李淑勤的弟子。

  其间,她曾两度离开舞台,时间跨度长达七年。

  “总觉得唱念做打到了瓶颈,怎么练都像在原地踏步。”2014年,她开始对自己的艺术生涯产生怀疑。彼时,南海区文化馆“粤剧进校园”项目向她伸出橄榄枝,她选择暂别舞台,转身成为校园里的戏曲导师。

  这一转身,却让她意外收获了爱情。郭俊琪是与她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在这里,她与郭俊琪一同排练了大型话剧《少年冼星海》,粤剧折子戏《痴梦》《双阳公主追夫》等,两人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自然而然地,戏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深情,化作现实中的相知相守。两人带着孩子们排戏、唱曲,将粤剧的种子播撒进校园,也在这份平淡中疗愈了陈丽云的焦虑。

  2017年,陈丽云加入佛山粤剧院,短暂重返聚光灯下,但2019年她再度离开。一来是因为孩子年幼需要照顾,二来是她觉得自己还没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离开舞台的日子里,我经常会去看戏,台上水袖一起,我就会很羡慕。羡慕台上的演员能够演绎那么多的人生百态。”

  2023年的一通电话,终于让她解开了心结。“丽云,我们等你回来。”这一天,佛山粤剧院的一位前辈给她打来了电话。看着身旁熟睡的儿女,陈丽云心中有了最终决定。“这个电话肯定我的努力和能力,让我重拾了自信。我也很希望,儿女将来能够知道,我是一个为热爱拼尽全力的演员。”

  回归后的陈丽云比以往更努力,三个月恶补荒废的身段唱腔。之后,她重新排练粤剧折子戏《拦马》《戏妖》等,其中主演粤剧《戏妖》获2024年首届粤港澳(第十一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铜奖”和2024年佛山市第六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台下掌声响起的刹那,陈丽云知道,当年那个“村姑”又回来了。

  传承:以女性温度守护文化根脉

  佛山作为粤剧的发祥地之一,对粤剧的传承不遗余力。目前佛山共有50所粤剧特色学校,当地会为这些学校举办特色活动并提供演出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重返舞台的陈丽云多了重身份:粤剧特色学校的导师。女性天然的亲和力,往往让她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认识粤剧、喜欢粤剧。她也会为有需要的学校排戏,帮助学生在舞台完成蜕变。

  “不少小朋友因为我们的指导,从零基础不断进步,慢慢喜欢上粤剧。”陈丽云说。

  2022年,她在里水和顺中心小学遇到了11岁的婷婷。这个小姑娘被选中饰演《天女散花》中的天女,却总被10多米长的彩绸绊住手脚。

  “天女的彩绸不是道具,是延伸的情感。”陈丽云握着婷婷的手腕,带她感受绸缎抛出的弧度。陈丽云从最基础的手眼身法步教起,细微如手腕翻动、呼吸节奏、眼神流转,她都会反复示范。即使周末加训,她也从不推辞。

  母亲与妻子,是陈丽云生活中的“角色”;平衡事业与家庭,是这位粤剧演员的必修课。现在,陈丽云每年大概要演100场次。春节连演15场期间,她把戏服上的牡丹绣成睡前故事,万福台的锣鼓声变成孩子们的“妈妈打怪兽”游戏,丈夫郭俊琪则默默承担起后勤保障。她表示,作为家庭女性,平时她会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儿女和家人。但有时自己演出特别多的时候,就需要和丈夫相互配合,对子女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子女理解自己的职业。

  谈及未来,陈丽云眼中闪着光:“我想尝试轻喜剧里的彩旦,用诙谐角色给观众送去欢乐;等年纪再长些,就演青衣,把岁月沉淀的味道融进戏里。”但无论角色如何变换,她最珍视的始终是谢幕时的那声喝彩——那是对一名好演员的认可,更是对一位女性坚持初心的致敬。水袖扬起的弧光中,依稀可见那个曾自我怀疑的姑娘,终在传统与现代、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女性答案”。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FSA12一名粤剧女演员戏里戏外的双向奔赴 刘艺明2025-03-07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