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3月4日14时,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如约而至。8位全国政协委员与现场记者互动交流,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畅谈履职心声,回应民生关切。
民以食为天。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粮食增产提质有哪些新进展?首先回答记者提问的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委员自豪地说,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也是干出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委员向中外记者讲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底气所在——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充足有力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和保障。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取得新进展。
医药产业承载着厚重的民生关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委员分享了一名癌症患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案例。他表示,每一款创新药械的上市,都意味着患者多了康复的希望。然而,创新药械的研发是向“无人区”的探索,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赶上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好时候。”赵宏说,随着更多临床医生积极投身于创新药械的研发,我们战胜疾病的“工具箱”就会越来越丰富,一定能够不负重托,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迅猛增长……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机器人产业正跑出“加速度”。
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委员看来,人形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工厂、农田、特种环境等。未来,机器人研发不仅要考虑批量性,也要考虑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这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
新动能,也蕴藏在绿水青山之间。
来自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的黄绵松委员近年来一直在宁夏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他向记者讲述了宁夏的生态之变——经过生态治理,曾经又黑又臭的固原“母亲河”清水河变得水清岸绿景美,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发展出了葡萄酒产业。
中国不仅致力于自我发展、改善民生,也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老铁路让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华丽转变,秘鲁钱凯港促进中拉经贸互利合作……多年从事对外工作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林松添委员娓娓道来。
“我们深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让中国人逐梦世界之旅更通达,让世界更多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繁荣。”林松添说。
(高敬、潘洁、叶昊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