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阮元元、王纳)清晨,被人工智能手机精准推送的资讯唤醒;到了工作时间,AI计算机凭借端侧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协助各项任务;戴上智能穿戴设备,它便开始默默监测健康状况;回到家中,全屋智能产品构建舒适“数字家庭生命体”……看似在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在未来的深圳或许将成为现实。3月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AI终端将深度融入生活与工作。
集聚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
根据《行动计划》,到 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目标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万亿元。届时,将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在手机、计算机等领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产品,并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养老、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6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
布局九大重点品类 推出标杆产品
《行动计划》明确了九大重点品类,覆盖人工智能手机、计算机(含台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影像设备、全屋智能产品、工业级人工智能终端及其他新型人工智能终端。各品类均锚定创新方向,如人工智能手机将构建“芯片—操作系统—模型/AI Agent—应用生态”全栈能力,率先实现从“智能工具”升级为“智能助理”;推动智能电视、智能音响等家电家居产品接入AI能力,打造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情感交互能力的“数字家庭生命体”。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方面,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耳机、AR/VR设备等细分赛道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标杆产品。
提出九项任务 加快端侧大模型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九项重点任务。在技术发展上,鼓励企业通过模型压缩等技术加快端侧大模型发展,同时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终端芯片核心技术攻关等。企业培育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企业和团队在深发展。
生态建设领域,大力推进AI智能体开发,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平台,营造多元应用生态。标准体系构建上,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推进基础软硬件技术等多方面标准制定,搭建标准化需求对接平台。
创新平台搭建层面,探索建设新品导入(NPI)创新平台,鼓励建设评测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产品推广方面,制定创新产品目录和爆款清单,鼓励产品出海。
应用场景拓展上,滚动发布“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在政务、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开放场景,支持其在制造业、个性化学习等领域应用。同时,深圳将通过发放“训力券”“语料券”“模型券”降低企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