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2024
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
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首批20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大湾区职称评价,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运营,深圳到中山车程最短缩至30分钟。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海上黄金通道。
促进粤港澳民生融通,实施首批粤港高校联合资助计划,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试行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
穗
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先行启动区投入运营。大湾区体育中心“一场两馆”主体结构封顶。
出台第三批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事项清单,对港澳司法、会计等57项职业资格实行便利执业。
南中高速主线及南沙联络线建成通车。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开通运营,实现与佛肇、莞惠城际“四线贯通”。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粤
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产业发展向新提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
工业投资超1.5万亿元、增长6.7%,技改投资增长11.5%、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当家的家底更加厚实。
穗
分层分类推进“2+2+N”科创平台建设,实施20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结题验收,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6项、其中牵头项目占全省近八成。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设立100亿元天使母基金,新建14个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大学城科技园和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5万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
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
粤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第一,珠海、阳江渔港经济区纳入国家试点,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汕尾建成投运。
水产种苗产量居全国首位,蓝圆鲹等经济适养鱼种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惠州建设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
穗
海洋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从南沙启程。
推动269个项目落地临港经济区,南沙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竣工,新增外贸航线10条,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39条。
国际邮轮母港开港开航,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
奋进2025
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粤
加强“湾区标准”“湾区认证”推广应用,扩大职称和职业资格认可、“一试三证”范围,完善支持港澳青年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和平台体系。
加快“数字湾区”建设,升级“湾事通”平台,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
发挥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集群效应,抓好狮子洋通道、深江高铁等建设,推进莲花山通道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跨珠江口通行能力。
穗
加快深江铁路、狮子洋通道、南珠中城际、广湛高铁等项目广州段建设。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引领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大力促进数据流动等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加快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创新园等项目建设,推进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二期)建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粤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计划,推动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全面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发展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穗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依托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科技任务。
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核心支撑平台建设。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粤
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成揭阳重型网箱平台等风渔融合试点项目,支持阳江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打造“蓝色粮仓”。
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支持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穗
创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积极服务参与南海、极地等资源调查开发。
加快发展新一代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搭建海洋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孵化平台。
加快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推进智慧海防建设,加快建设海洋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