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燕明

在荔湾区金花街道的长者饭堂,工作人员在老人用餐前做健康知识宣讲(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通讯员苏伟坚 摄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她将提出“党建引领百医护老”的建议,呼吁构建“医养康护”10分钟“家门口”服务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钰舜
建议受到肯定 履职更有劲儿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像往常一样在蟠虬社区忙碌着。在日常工作之外,她还要翻阅去年一整年记录下来的调研笔记、登录相关网站学习,为提出更高质量的建议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去年,区燕明提出了《关于持续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大全国生态日宣传力度的建议》等三份建议。在会期及会后,她陆续收到了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相应建议的答复。其中,国家发改委对《关于加大全国生态日宣传力度的建议》的答复,让区燕明尤为印象深刻。
“国家发改委的答复指出,我在去年建议‘加大全国生态日的宣传力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建议获得答复,区燕明备受鼓舞。
建议很快就获得答复、办理,这令她很开心。建议中提到的一些经验,更有可能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城市建设提供一份经验参考,“能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增添一份力,这激励我要再加把油、鼓鼓劲儿,尽责履职,为国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常调研、常交流、常倾听是她的“法宝”
常调研、常交流、常倾听是区燕明履职的三个“法宝”。
迎春花市调研、金花街道联组各级人大代表调研、“百千万工程”调研、月子中心调研……2024年,区燕明脚步不停歇,在调研中收集民意。
在这些调研活动中,不仅有她熟悉、关注的“一老一小”话题、基层治理话题,还有大湾区发展大话题。“作为人大代表,要时刻保持学习,才能更好履职。”有时,她会特意选择参加一些和本职工作有一定距离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保持与其他各级人大代表的交流,是区燕明的第二个履职“法宝”。“今年是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个年头,近年来,我和很多人大代表保持着线上、线下的联系,经常会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从中得到撰写建议的启发。”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身边的社区是区燕明重要的履职平台之一,她时常深入社区各个角落,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好多建议就是来源于此。常倾听居民诉求,是区燕明的第三个履职“法宝”。
蟠虬社区老年人口比较多,区燕明就在社区推动加装电梯,居民反映部分老旧楼宇无法加装电梯,出行时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她又推动加装楼道扶手。“社区工作微小、细碎,每次和居民交流,都可能会有新的想法,每一次我就拿本子记下来,慢慢地、一点点累积,将居民的声音汇聚成建议。”过去一年,区燕明接待群众频次明显增加,从日常走访到定点接待,全年累计接待群众超百次,推动民生问题更高效解决。
如今,蟠虬社区辖内29栋老旧楼宇加装爱心扶手,总共加装爱心扶手1113米,一条条爱心安全扶手,连起居民回家的安心路,这也是区燕明认真履职的生动体现。
党建引领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广州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带来了医疗需求增长、家庭养老需求增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区燕明一直格外关注养老服务话题,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适老化改造建议,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又为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言献策。她透露,今年,她将提出“党建引领百医护老”建议,一个话题“追”三年。
她介绍说,去年,荔湾区深入实施“百医护老”党旗红惠民工程,构建起“医、养、康、护”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养老就医便利。
在此基础上,荔湾区金花街道又立足于街情实际,积极链接各方资源,进一步提升社区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从开展的成效来看,‘百医护老’党旗红惠民工程的实施,提高社区老年人健康水平,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我认为其经验可以为其他地方的精细化养老医疗服务提供借鉴。”
区燕明把“百医护老”党旗红惠民工程实践经验写进了今年的建议。具体而言,她建议推行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在荔湾区“三力合一”党建护老机制做法基础上,打造党建引领、老龄互助、邻里互助养老新模式。
建议构建“医、养、康、护”10分钟服务圈。可参考荔湾区“四养共融”养老服务模式,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构建“医、养、康、护”10分钟“家门口”服务圈。
建议推行党建引领医养深度融合模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可参考荔湾区“五位一体”护老服务做法,将家庭医生签约、居家护理、家庭病床等养老医疗服务资源有机整合,联动各方资源建立区域医养结合联盟,实现养老医疗资源共享发展,构建可持续养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