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孙志嘉关注如何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大科学装置联合发力以实现1+1>2效果

广州日报 2025年02月28日 邓潇丽

孙志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的提案依然围绕科技创新话题展开,关注如何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建议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作用,将教育和人才统一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来,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走访多地为提案打好基础

  去年全国两会,孙志嘉提交的《关于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布局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他表示,作为重点督办提案,该提案得到全国政协、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的重视,此提案的办理非常迅速,“我个人对提案的办理感到满意。”

  去年夏天,围绕着重点督办提案,孙志嘉参加了两次全国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走访了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的大科学装置,对大湾区科技力量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也为今年的提案撰写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孙志嘉介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有超过10个大科学装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建成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用好它们。”他表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战型科技人才意义重大,怎么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是他重点关注的方向。

  成果进一步与制造业结合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孙志嘉一直在思考,高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当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如何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以自身所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为例,他解释道,作为平台型的科研装置,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需要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其成果更要落地为大湾区建设服务。

  谈到科技成果转化话题,他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与工业、制造业结合,“散裂中子源在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研发与制造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深入参与到大湾区制造业中。”

  另一方面,他认为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聚效应,建议进一步以散裂中子源中心为核心,把更多高水平科技机构汇聚到大湾区中来。“大科学装置之间要形成联盟、要互动,共同发力、共同解决问题,以实现1+1>2的效果,提高国际竞争力,源源不断地为大湾区提供创新动力。”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孙志嘉建议,让港澳更多参与到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中来,让各方均可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合作中受益并共同成长。

  与此同时,要注意解决体制机制障碍。“目前还存在人才流动、实验样品流动、生物样品流动、经费流动、高端科研设备流动等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这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并争取尽快解决这些障碍。”孙志嘉说。

广州日报从春天出发·迎接全国两会A2大科学装置联合发力以实现1+1>2效果 邓潇丽2025-02-28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